第55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二十九(第2/3 頁)
後,國力日衰,再也無法與後周相抗衡,最終只能走向滅亡的命運。
與此同時,金陵城的天空似乎也被前線的陰霾所籠罩,顯得格外沉重。城內,郭廷謂獨自站在府邸的窗前,凝視著遠方,心中如同翻湧的江水,難以平息。前線傳來的戰報,字字如針,刺痛著他作為將領的每一寸心田。南唐軍隊的節節敗退,如同冬日裡凋零的枯枝,預示著無可挽回的敗局。他深知,再強大的意志也難以扭轉乾坤,南唐的命運似乎已註定。
派遣出去的使者,帶著滿身的疲憊與絕望歸來,他們的眼神中沒有了往日的堅定,只有對未來的茫然。他們口中的每一個字,都像是一把鋒利的刀,切割著郭廷謂心中的希望。南唐軍無法前來增援的訊息,如同最後的判決,宣告了這座孤城的命運。
在這沉重的壓力下,郭廷謂經歷了無數次內心的掙扎與鬥爭。他深知,繼續抵抗只會帶來更多的犧牲與毀滅,而投降,雖然屈辱,卻能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最終,他做出了那個艱難的決定——向敵人低頭。然而,這個決定卻在他心中種下了難以言說的苦澀與遺憾。
然而,當這個決定被錄事參軍李延鄒得知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李延鄒,這位一向以忠義著稱的將領,聽聞此事後,憤怒之情溢於言表。他挺身而出,以決絕的姿態拒絕了起草降表的命令。在他的眼中,投降不僅是對國家的背叛,更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他怒不可遏,將手中的筆狠狠擲於地上,筆桿斷裂的聲音在靜謐的空氣中顯得格外刺耳。他大聲疾呼,言辭激烈,痛斥那些願意屈服於敵人的人,他的聲音裡充滿了不屈與悲憤:“大丈夫生於天地間,應以忠義為本,豈能為了苟且偷生而屈身事賊,為那些背叛國家的人書寫降文!我寧死不屈,誓死扞衛我南唐的尊嚴與氣節!”
李延鄒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郭廷謂。他未曾料到,自己的決定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反抗。在憤怒與無奈交織的情緒下,他下令將士將李延鄒團團圍住。然而,面對這些手持兵刃計程車兵,李延鄒卻毫不畏懼。他挺直腰板,目光如炬,彷彿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最終,在一片悲壯而肅穆的氛圍中,李延鄒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的眼神中卻充滿了堅定與無悔。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忠義與氣節。
隨後,郭廷謂在無奈與權衡之下,選擇了舉城投降。後周因此獲得了楚州城內的大量士兵、上萬斛軍糧以及豐富的戰略物資,實力大增。而南唐國君李璟,雖然心痛不已,但為了穩定局勢,不得不做出妥協,賜予郭廷謂之子官職,以示安撫。
1月2日,晨光初破曉,周世宗柴榮身披鎧甲,目光如炬,親自督軍,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在凜冽的寒風中順利渡過了寬闊而湍急的淮河。河面上,戰船穿梭,旌旗獵獵,將士們士氣高昂,齊聲吶喊,迴盪在兩岸之間,彰顯出無堅不摧的氣勢。抵達楚州城西北後,大軍迅速而有序地紮下營寨,營盤連綿,壁壘森嚴,火光與炊煙交織,透露出一種不可動搖的堅定與決心。柴榮親自巡視各營,激勵將士,言辭間透露出對勝利志在必得的信心與決心。
隨著周軍的步步緊逼,南唐的防線彷彿被無形的力量所撼動,開始了連鎖式的崩潰。1月5日,南唐重鎮之一的漣水縣,其守將雄武軍使、漣水縣知縣崔萬迪,在目睹了周軍不可阻擋的攻勢後,經過一番掙扎與考量,最終選擇了向現實低頭,宣佈投降。這一舉動,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迅速在南唐內部引發了連鎖反應,士氣與防線一同開始瓦解。
緊接著,1月6日,另一關鍵人物——郭廷謂,在深思熟慮後,也做出了改變命運的抉擇。他本為南唐重臣,卻在這關鍵時刻,看到了後周更為光明的前景與更為穩固的基業。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接受了後周的任命,成為亳州防禦使,正式歸入後周麾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