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立威之戰:後周攻後蜀七(第3/4 頁)
戰略遠見與對天下蒼生福祉的深切考量。
柴榮深知,戰爭的硝煙雖已逐漸散去,但留下的創傷卻需時日方能撫平。四州之地,歷經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民生凋敝。他意識到,真正的勝利不僅僅是領土的擴張,更是人心的歸附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於是,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情與決心,頒佈了一道震撼人心的詔令。
這道詔令,如同久旱逢甘霖,又如春風拂過冰封的大地,它不僅廢除了蜀地舊制下繁重的租稅與無休止的徭役,更如同一束溫暖的光芒,穿透了百姓心中的陰霾。詔令中字字句句,無不透露出新朝對於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與改善民生的堅定決心。它宣佈,從今往後,除了國家法定的兩稅之外,任何強加於民的不合理負擔都將被徹底清除,讓百姓得以在和平的陽光下,重新耕耘希望,重建家園。
此令一出,四州之地沸騰了。百姓們紛紛走出家門,或相擁而泣,或歡呼雀躍,他們難以置信地傳頌著這位新君主的仁德與智慧。他們感慨於後周朝廷的寬仁與公正,更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與希望。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四州之地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實現了從動盪到安定的華麗轉身,成為了後周穩固的後方與堅實的基石。而這一切的轉變,都源於柴榮皇帝那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以及他背後那份深沉而偉大的戰略眼光與民生情懷。
轉眼之間,歲月的車輪悄然滾動至顯德二年那個寒風凜冽卻又充滿希望的十二月初六,即公曆紀元的956年1月6日,這一天,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而溫暖的印記。周世宗柴榮,這位被後世譽為英明神武的君主,再次以他那海納百川、寬宏大量的胸襟,書寫了一段仁政佳話。
在莊嚴的朝堂之上,柴榮帝王的目光中閃爍著智慧與慈悲的光芒,他緩緩頒佈了一道震動朝野的旨意——特赦所有在戰火中不幸被俘的後蜀士兵,這一決定如同春日暖陽,瞬間融化了戰爭的冰冷與隔閡。他深知,戰爭雖為兩國之爭,但士兵皆是父母生養的血肉之軀,不應成為仇恨的犧牲品。
隨著旨意的傳達,整個後周軍營乃至民間都為之沸騰。被俘的後蜀士兵們,從最初的絕望與迷茫中逐漸甦醒,他們難以置信地聽到了這來自勝利者的寬容之聲。柴榮不僅給予了他們重生的機會,更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尊嚴與自由選擇的權利:是選擇繼續留在後周軍中,以新的身份與戰友並肩作戰,守護這片給予他們第二次生命的土地;還是懷揣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踏上歸途,重歸故土,與家人團聚。這一選擇,完全尊重了每個人的個人意願與情感,體現了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
此舉一出,不僅在國內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更在國際間樹立了後周作為大國的典範。它不僅彰顯了周世宗柴榮超凡的胸襟與遠見,也展現了後周王朝對於和平的渴望與堅持。被俘士兵們的心中充滿了感激與尊重,他們深刻感受到了來自敵人的善意與溫暖,這份情感如同橋樑,悄然間拉近了後周與後蜀之間的距離,為兩國之間日後的和平共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此,這段歷史佳話成為了後人口中傳頌的佳話,激勵著後世君主以仁政愛民,以寬容化解仇恨,共同守護這片土地上的和平與安寧。
步入顯德三年那個熾熱而充滿活力的盛夏六月,陽光如織,照耀著大周的每一寸土地,也映照著後周世宗柴榮那銳意進取的雄心。在這一年的鼎盛時節,柴榮以非凡的遠見卓識,對屢建奇功、戰功顯赫的王景將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嘉獎與委以重任。他不僅賜予了王景豐厚的金銀財帛與土地封賞,更將其視為國家棟梁,鄭重其事地任命為秦州節度使,並特別賦予他西面沿邊都部署一職,這一職位之重,足見柴榮對王景個人才能與忠誠度的極度信賴與高度評價。
王景的任命,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拂過西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