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九(第3/4 頁)
,卻也在無形中構建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它讓南唐在風雨飄搖中得以穩住陣腳,避免了因輕舉妄動而導致的覆滅危機。而與此同時,敵國見南唐固守不出,也漸漸失去了速戰速決的機會,戰局的天平,在無聲無息中悄然傾斜,主動權逐漸向南唐一方轉移。
宋齊丘的這一決策,不僅展現了他作為老臣的深謀遠慮,更彰顯了他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名字或許會被歲月塵封,但他所做出的貢獻與犧牲,卻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壽春,這座戰略重鎮,原本應是南唐堅固的防線,此刻卻因這道命令而顯得岌岌可危。城內的氣氛逐漸變得壓抑而沉悶,士氣低落,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南唐軍對局勢的掌控力在無聲中削弱,壽春的命運似乎已不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與此同時,在濠州,李景達的部隊雖與壽州城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定的戰略支撐,但實際上卻處於一種被架空的狀態。軍政大權幾乎完全落入了陳覺的手中,這位權臣以雷霆手段掌控著一切,李景達雖名為統帥,實則只能淪為簽字機器,對軍中的大小事務幾乎毫無決策權。
五萬大軍,本該是戰場上不可小覷的力量,但在陳覺的專制統治下,卻變得如同一盤散沙,毫無鬥志可言。將士們對陳覺的畏懼已深入骨髓,即便是心中有著萬千不滿與憤慨,也無人敢站出來發聲抗議,只能默默忍受,任由這種壓抑與絕望的情緒在軍營中蔓延開來。南唐軍的未來,似乎已被籠罩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
當年金秋九月,秋風蕭瑟,江面泛起層層寒波,後周殿前都指揮使、聲名顯赫的義成節度使張永德,奉命率精銳之師屯駐於戰略要地下蔡鎮。此地地勢險要,北望中原,南瞰江南,是張永德佈局抵禦南唐侵擾的關鍵所在。他深諳兵法,指揮若定,軍隊士氣高昂,嚴陣以待。
而南唐方面,聽聞後周有動靜,即刻派遣了智勇雙全的將領林仁肇領兵馳援壽春城。林仁肇不僅精通水戰,更善於奇謀,他深知此行意義重大,於是精心策劃,決定從水陸兩路並進,以解壽春之圍。
水路上,林仁肇命人打造了一批特製的戰船,船艙內滿載著經過精心挑選、極易燃燒的木頭,意圖利用江風之勢,將這些火船順流而下,直撲後周軍架設的浮橋,一旦浮橋被毀,後周軍的補給線將被切斷,戰局將大為改觀。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林仁肇滿懷信心,準備點燃火船之時,江面上突然風向大變,原本預期中助火勢的東南風驟轉西北,那些滿載著烈火的戰船非但沒有衝向浮橋,反而被猛烈的風勢吹回了南唐軍的陣營。火光沖天,濃煙滾滾,南唐軍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士兵們四散奔逃,無心戀戰,最終只能無奈敗退。
張永德則趁勢追擊,他敏銳地洞察到風向的變化乃是天賜良機,立即下令在距離浮橋僅十幾步之遙的江面上佈下了一道綿延千餘尺的鐵網。這鐵網由精鐵打造,堅固異常,足以抵擋任何試圖接近浮橋的船隻。南唐軍見狀,雖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屏障,將他們的希望徹底扼殺。
此役之後,張永德的名聲更加顯赫,而後周軍也藉此機會穩定了局勢,為後續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南唐方面,則因這一意外失利,士氣受挫,後續的軍事行動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相關人物介紹:
宋齊丘(887年-959年),一作宋齊邱,字超回(一作昭回),後改字子嵩,號九華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南唐宰相。
宋齊丘少好學,工屬文,有大志,尤喜縱橫長短之學。其父在唐末任鎮南軍(治今江西南昌)節度副使,父死後,宋齊丘生活困頓,遂投靠時任昇州(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刺史的徐知誥(即李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