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後周攻北漢晉陽之戰一行軍部署(第3/4 頁)
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援,才能共同抵抗外敵的侵略。
這一政策在軍中得到了嚴格的執行,每一個將士都深知自己的責任所在。他們不僅嚴格執行軍紀,還積極幫助百姓解決困難,贏得了百姓的深深感激。百姓們紛紛表示,他們願意支援朝廷,願意為國家的勝利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柴榮的領導下,百姓對朝廷的信心大增。他們相信,有這樣一位關心百姓、愛護百姓的領導者,國家一定會戰勝外敵,迎來和平的曙光。同時,他們在戰爭中給予了朝廷極大的支援,無論是提供物資還是人力,都毫不吝惜,為國家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柴榮那鐵腕般的領導下,北漢的憲州、沁州、嵐州等地刺史們,在權衡利弊後,紛紛做出了明智的選擇——舉城投降。他們深知,與柴榮率領的英勇之師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僅會損失慘重,更是毫無勝算。因此,他們選擇了歸順,這不僅為他們自己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血戰,也為朝廷節省了大量的兵力與資源。
這些地方的投降,無疑為朝廷帶來了極大的利好。首先,朝廷的兵力損失大大減少,使得後續的戰鬥有了更多的迴旋餘地。其次,這些地方的穩定,也為朝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後方基地,使得後續的軍事行動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刺史的投降,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使得更多的北漢將領開始考慮歸順朝廷。
而在忻州,監軍李動在親眼見證了柴榮的英明領導和堅定決心後,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投降。他明白,與柴榮為敵,不僅是對自己的不智,更是對忻州百姓的不負責任。因此,他果斷地選擇了歸順,使得忻州這個戰略要地得以迅速收復。這一舉動,不僅為朝廷贏得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也為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李動的投降也進一步堅定了其他北漢將領歸順朝廷的決心,為朝廷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英勇善戰的將領王彥超和他的隊伍,經過數日的激烈戰鬥,終於成功攻克了堅固的石州城。城破之際,刺史安彥進被俘,他的眼中充滿了不甘與無奈。這一場勝利,不僅是對王彥超等人戰鬥力的肯定,更是對朝廷軍隊士氣的極大鼓舞。它極大地削弱了北漢的戰鬥力,使得原本強大的北漢軍隊,在這一刻顯得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打折扣。
朝廷的將士們看到這一幕,心中都充滿了勝利的曙光。他們知道,只要他們堅持下去,勝利就在前方。在皇帝柴榮的英明指揮下,朝廷的軍隊如同破竹之勢,一路高歌猛進,直逼北漢的都城。他們士氣高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彷彿一切阻礙都無法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然而,對於北漢的君主劉崇來說,此時的局勢卻是岌岌可危。他已經被困在孤城之中,四周都是朝廷的軍隊,他只能依靠堅守待援。他的心中充滿了焦慮與不安,他知道,如果朝廷的軍隊繼續這樣進攻下去,他的都城恐怕難以守住。然而,他卻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依靠自己的決心和勇氣,堅守到最後一刻。
相關人物介紹:
符彥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陳州宛丘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人。五代至北宋時期名將、軍事家,官至太師、鳳翔節度使,封爵魏王。前秦宣昭帝苻堅後裔,後唐秦王符存審之子,後周世宗柴榮、北宋太宗趙光義的岳父。
符彥卿出身將門,為後唐宣武節度使符存審第四子,所以軍中稱其為“符第四”。符彥卿十三歲便精通騎射,侍奉晉王李存勖,深受李存勖的寵愛,有出入晉王內室的權利。符彥卿御下有方,謙恭禮士,深受部眾的擁戴。同光四年(926年),興教門之變爆發,符彥卿為保護李存勖,率領十餘人力戰叛軍,後李存勖遇弒,符彥卿悲痛欲絕,率眾離開洛陽。開運二年(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