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縷飄失的心殤(十四)(第2/3 頁)
找一些稀有、奇特的作品,總的說來,選擇標準可概括為稀、奇、古、怪四種。
大部分生長在平原的樹根,因養分充足,生長快,木質纖維也較松,難以形成奇特形態。只有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根材,如背陽生長或懸崖峭壁石縫中,並經雷劈、火燒、蟻蝕、石壓、人踩、刀砍而頑強生存下來的樹根,由於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養分,久長不大漸漸變形,年愈久,質愈堅,造型也愈奇崛遒勁,是根藝的理想用材。製作根雕更不是簡單的事,分為脫脂處理、去皮清洗、脫水乾燥、定型、精加工、配淬、著色上漆、命名共八個步驟。
203
奇,異也,有別於一般者為奇,一般泛指經過天然形成的,大自然雕琢、洗煉的,石形獨特,石色鮮豔,石質細膩,紋理圖案優美,具有一定觀賞性以及收藏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石品,都可稱為奇石。奇也指石品上的造型及圖案奇特。
奇石的最大特徵在於奇石不僅具備天然性,還要具備自然性,簡單的說,就是石頭未經過任何人工雕琢或合成。
奇石是以自然美為特徵的觀賞石,其自身的自然性,即無人工加工或雕琢,是其區別於其他觀賞石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賞石、石玩藝術的審美觀,是透過人們觀感而產生的,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共同感應,奇石不僅是一種形象藝術,也是一種心境藝術,心境藝術是賞石藝術的最高境界,在賞石過程中,並不是以目視形,而是以心蘊神,進而才“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人們能夠從一塊塊冰冷的石頭身上,聯想出人生的各種境遇,悟出宇宙自然界神奇多姿,藉以充實腦海,豐富自我心靈,進而從奇石王國裡探索出天然藝術的妙趣和生命自然的本質,這就是鍾愛奇石的真諦。
而古代賞石側重於石體外部輪廓的整體變化,給人清奇古怪,風骨嶙峋之感;如石之表面起伏跌宕, 紆迴峭折,陰陽正背,石膚富於變化,又就有了皺的蒼桑;加上石體玲瓏多孔,左右上下宛轉相通,佈局自然,有路可循,四處通達,內部變化多端,這樣就具備了”四字”的全部精 。它們各有側重,但又相互協調,相互掩映,給賞者以心靈震撼。
岩石破碎為一定塊度後,經地下水長時期溶蝕,有的就能形成可供觀賞的奇石。它形成後原地儲存,並被泥沙埋藏起來,這才能保證不被風化破壞。
要尋找山石類供石,首先應瞭解所需石種的石脈走向,範圍路也應大致確定。然後到山坡上有形成和儲存條件的地段去找,有時在新滑坡處更易找到,因為自然力已為我們扒開了復土層。採集山石應主要採用挖掘的方法,其好處一是可以儲存原石的完整性,二是不會破壞自然景觀。露頭石較易挖掘,深藏石則非得有齊整的裝備及較強的人力才能動手。有的石種,非鋼鋸、斧鑿不能採取,也應抱著謹慎觀察的態度。首先要明瞭是否違反當地政府有關水土保持之禁令,用硬力採集後對當地自然景觀是否起到破壞作用,其次是採集的部位、角度要明確,大而無當反不如小而精巧。
在奇石中佛教題材尤其比較受大家的歡迎。尤其是對民間觀音菩薩,彌勒佛的信仰中,傳遞到奇石中去。種種文化基質給石頭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類豐富的文化意蘊。
奇石的材質——“天然風景石\",如黃山\"飛來石\"、費縣“天景石”、雲南\"石林\"、桂林\"駱駝石\"、福建平潭縣的石海獅礁石,武漢“水衝石”等。\"庭園景石\",是庭園堆山疊石、散石點綴、孤石欣賞與造景,形體較大,置於室外庭園中的自然奇石,如宣石、太湖石、斧劈石、靈璧石等。\"盆景石\",是製作大、中、小型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用的石材。石工藝是以某些天然觀賞石為原料,以人工加工為主成形的工藝品,如石刻、石雕、石硯、印章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