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生活都不易(六)(第3/6 頁)
,入皇陵太祖永昌陵比鄰西南方位的永安陵。趙匡胤與之十六歲婚配,青梅竹馬,生亦同歡,死亦同穴。
趙匡胤釆取謀士之言,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統一華夏,但三次出兵北漢有遼國支援皆未成功。至開寶九年(976)駕崩,而杜氏命其弟趙匡義(趙光義)繼位,以德高望重年長者為君,以五代歷代繼位君王失位之鑑,扞位宋朝江山。杜氏立了千秋之功。
趙匡胤奪後周之後,定都汴京(開封),北可攻北漢,南可攻荊南,南平,南唐,吳越,西可攻後蜀。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趙匡胤勵精圖治,重文輕武,兩次杯酒釋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武將擁兵自重,自唐中期之後藩鎮割據的誤區。但之後平定北漢之時,武將心存猜忌,以至三次親征以失敗而終。後來帶給宋朝趙氏王室的軟弱無能也埋下伏筆。
公元979年,趙光義(趙匡義)親征北漢,首先擊敗增援遼軍,後攻入太原,劉繼元降,北漢亡。隨後,趙光義毀晉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冤案之—水淹晉陽城,貧苦百姓難得幸免於難。至此,宋朝實現了全國的基本統一。但版圖上越南(靜海軍)從此失去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從五代至宋初,後漢劉知遠,後周柴榮,北宋趙匡胤皆有鴻圖大志,統一華夏,致力收復被石敬塘而割讓契丹(遼)的燕雲十六州,而都是壯志未酬身先死。而只有趙匡胤基本上統一了中原,為宋朝開創了豐功偉基三百餘年。
在五代時期,由於戰亂頻發,英雄各領風騷,然江山易得,而治國則難。民生疾貧,百姓苦不堪言。而宋太祖順應民意,勵精圖治,少年時就手不釋卷,博聞多知,終成大業而名垂青史。
五代時期,中原內亂,契丹逐浙壯大,而成立了遼國,後給北宋帶來了無盡的煩憂,從而帶來了各民族的整合與融洽又一次在歷史上創造了條件。
131
五代十國,雖然只有短暫的五十幾個春秋,卻是一個充滿了戰爭和殺戮的混亂不堪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與故事的色彩斑斕的時代。就連“泰山石敢當”這一安放在房屋牆上鎮邪的神器,也是來自於這一時期的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傳奇故事。
劉知遠先祖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因家道中落,後移居大別山今新縣沙窩鎮熊河村。為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后,更名為劉暠,史稱後漢高祖。後漢昌盛時,其疆域約為今天的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以及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他在位的時間雖然跨了兩個年頭,但實際卻不足一年,即後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至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他生於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駕崩於出征路上、後漢乾佑元年,終年五十四歲,葬於睿陵。
後漢王朝雖僅有短短的四年時間,在歷史的浪花中曇花一現,但留下了劉知遠戎馬生涯的精典人生。也留下了他政治生涯中借力生力巧妙聰慧的傳奇佳話。
劉知遠的一生,包括他的身世,他的婚姻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劉知遠小的時候,性格內向,寡言少語,為人沉穩莊重,不好嬉戲;他體質較弱,經常得病,所以他不喜歡舞刀弄槍。他的眼睛白多黑少,臉色呈紫黑,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由於生活困難,他不得已到現今沙窩鎮白雲山、東山腳下鮑家壪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去當上門的女婿,這種婚姻叫入贅,女婿叫做贅婿,其社會地位到了備受歧視的最底層。在一次牧馬時,因為馬踏壞了白雲山廟屬地的莊稼,被僧人捆綁起來,打了一頓。劉知遠不甘心這樣混一輩子,決定尋找時機,出去幹一番事業,這也就引出了後來劉知遠離家投軍,與李三娘悲歡離合悽美的愛情傳奇故事。
《五代史》卻對劉知遠的婚姻作了更為充滿傳奇色彩的描述,說劉知遠年少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