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生活都不易(七)(第2/5 頁)
氣中氧含量增至當前大氣中氧濃度的千分之一的時候),物種數量也從少增多。這時地球上的植物界第一次得到大發展,出現了數量較多的能進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較原始的低等植物,如綠藻、輪藻、褐藻、紅藻等。這些微古生物已可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在元古代晚期,原始動物也出現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海綿、水母、節蟲、扁蟲及軟體珊瑚等水生無脊索動物化石。在北美還發現有海綿骨針化石。
元古代有多次地殼運動,較廣泛的有中國的五臺運動,呂梁運動、澄江運動、薊縣運動等;北美有克諾勒運動、哈德遜運動、格倫維爾運動、貝爾特運動等。歷次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帶都使原有的小陸塊逐漸拼合在一起成為古陸,後來都成為各大陸的古老褶皺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紀陸臺(或稱地臺),出露的只佔陸地面積五分之一。
大別山從前也是海洋,也是在此時期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在經歷古生代,中生代,近生代之後,地球從形成到出現了動植物的勃勃生機。地球上隨著生命的進化與繁衍滋生、繁盛,土壤也逐漸隨著氣候的不同與時間的延續變遷變厚,更變得多樣化。
地殼中,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有112種元素,其中92種元素以及300多種同位素。在地殼中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氧,它佔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矽,佔26.3%;以下是鋁、鐵、鈣、鈉、鉀、鎂。丰度最低的是砈和鍅,約佔1023分之一。上述8種元素佔地殼總重量的98.04%,其餘80多種元素共佔1.96%。地殼中各種化學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數稱為原子克拉克值,地殼中原子數最多的化學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矽,氫是第三位。
大約99%以上的生物體是由10種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即氧、碳、氫、氮、鈣、磷、氯、硫、鉀、鈉;鎂、鐵、錳、銅、鋅、硼、鉬的含量較少;而矽、鋁、鎳、鎵、氟、鉭、鍶、硒的含量非常少,被稱為微量元素。表明人與地殼在化學元素組成上的某種相關性。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則要首推鋁了。鋁佔地殼總量的7.73%,比鐵的含量一倍,大約佔地殼中金屬元素總量的三分之一, 鋁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密度很小,導電、導熱效能好,延展性也不錯,且不易發生氧化作用,它的主要缺點是太軟。為了發揮鋁的優勢,彌補它的不足,故而使用時多將它製成合金。鋁合金的強度很高,但重量卻比一般鋼鐵輕得多.它廣泛用來製造飛機、火車車廂、輪船、日用品等。由於用的導電效能好,它又被用來輸電.由於它有很好的抗腐蝕性和對光的反射性.因而在太陽能的利用上也一展身手。
地殼自形成以來,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著,這種運動引起地殼結構不斷地變化。地震是人們直接感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更普遍的地殼運動是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也是人們不易覺察到的,必須藉助儀器長期觀測才發覺。
地殼運動包括三個學說,大陸漂移學說、板塊運動學說、地球外球轉動說。
地球的外球運動--地球傾斜在軌道上自轉和公轉,在夏至時,地球的北半球距離太陽近,受到的太陽引力比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大。在冬至時,地球的南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與夏至時的相反。由於地球繞地月質點轉動、地球的脹動、地軸的進動產生了地球的晃動作用。 地球的晃動作用使地球的外球產生了向太陽引力方向的轉動,就像簸箕裡的豆子,在晃動簸箕時,豆子就會向簸箕的傾斜方向轉動。 地球的內球運動 在裝滿水的瓶子裡放入一個石子,繫上一根繩,握繩一端讓瓶子旋轉,其結果是:瓶子裡的石子始終偏向引力的另一側。同理,地球的內球始終偏向太陽引力的另一側。 地球外球的轉動形成了地極和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