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究竟怎麼走(十)(第2/3 頁)
林、耦園、藝圃、退思園等作為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的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裡,透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並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俱陳設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其建築佈局、結構、造型及風格,都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以及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構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總體特色。蘇州古典園林佔地面積小,採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古典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我在玉雕市場溜達一天之後,當晚去了金雞湖畔,進入了網上預訂的賓館休息,第二日沿京杭大運河,去了寒山寺,又步行至太湖畔轉悠到了下午三點鐘,又乘公共汽車趕到蘇州站,坐上了返回海寧的火車。
在在高鐵上,我思潮起伏,寫了一首七律《訪蘇州》——
一碗碧螺春正好,金雞湖岸故居尋。寒山寺外烏蓬失,朱雀橋邊稠雨霪。熠熠虎丘泉遠語,浮浮高鐵逐蘇音。此程此別莫相問,哪縷鄉愁不寸心?
226
天淨沙 流浪人
大地一片青蒼。務工心繫家鄉。歲尾無端悚徨。浮萍無向。待東風雁徒傷。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園林、杭州的西湖不僅景色美,主要的是文化厚重。多年以前就很想去走走,沾一些那裡的文化氣兒。
說起文化氣兒,通俗一點,就是世人對文化的悟性與其展示的形貌式。現在的經濟社會,富賈官胄沾上叫——染貴氣兒,文化人沾上叫——書香氣兒,貧下工農、也就是現在的弱勢群體沾上了叫——窮酸味兒。
很小的時侯,春節家裡貼對聯,買市場上賣的印刷品,又便宜又好看。但父親非要買墨汁兒、買紅紙自己寫。不僅費時費工,還吆喝著我幫忙扶著、牽著。說家裡是書香門第,太爺還做過從六品官,染染書香氣兒。直至後來走上務工之路,方知父親的良苦用心。
雖輟學務工,從小染了點書香味兒,時常舞文弄墨,社會上有些人當面見了,說還有些文化氣兒,但轉過身去,立即就戳脊梁骨——滿身窮酸味兒。想想,這些市井炎涼之眾,當文化人說他們身上全是銅臭味兒時,卻有著異曲同工的味兒了。
這窮酸味兒染上便是若干年,出身又是農民,形勢所迫便隨了務工大潮,回鄉創業又相繼失敗負債,這窮酸味兒便越來越濃。
親戚見了避,朋友見了躲,鄉鄰也是冷眼旁觀——文不是秀才,武不及個兵,一股窮酸味兒,我家你可別來!
能做到明哲淨言的人寥寥無幾的,不過,他們身上也同樣染著窮酸味兒。
誠心相扶的人還是有的,卻是萬里挑一了。明哲淨言的人確實是寥寥無幾的。
嚐盡冷言冷語,品味人世滄桑。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飯,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吧。
酒喝多了有酒癮,煙抽多了有煙癮,這窮酸味兒跟上我也上癮。一邊務工還債,一邊舞文弄墨,這股窮酸味兒,總揮之不去,就如同上癮,形影不離。
前幾年家鄉搞起了全域旅遊,身上這股窮酸味兒的勁道又浮起來,寫了幾篇有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