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縷飄失的心殤(一)(第3/4 頁)
進,人與人經濟與地位在日漸改變,很多貧與富不相交,官與民不相融司空見慣。社會公德在某些人心裡漠視泯滅,人與人之間溝壑越來越深。這種原因形成,從八十年代至今,已經在某些民眾意識之中根深蒂固。
健全文明的社會行為規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種行為改變,就如同現今馬路上行車主動禮讓行人一樣,中國經歷了近四十年還沒徹底改變,因產生了社會無數交通與社會問題才剛剛開始實施。更何況民眾心中早已認知的各種牴觸與戒心,以及基本早已腐蝕的社會公德及文明的社會行為規範呢?
又如同公廁裡貼的標語一樣——來也匆匆,去也沖沖!
——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又如公共的綠化與公共設施!
——請勿踐踏!
——請愛護公共設施!
等等許多這些基本的社會行為,為什麼還需要警示呢?以身作則,不去妨礙與破壞社會的文明行為,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思想意識問題與社會公德的行為問題。
在警示下還任行任素,毫無公德而言呢?說明了某些民眾的心理問題與社會存在的某些基本的認知,出現了思想上的偏差,也說明了目前社會行為規範的認知與教育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社會在發展,相信這些行為,會逐漸改變,成為民眾真正文明行為的認知,會越來越好!
《顏氏家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諺語古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在華夏傳統的家教中,第一位就是”俢德為先”。
在這麼好的自然環境,暢行”綠色環保”的今天,青山綠水,碧空藍天,百花在山間爭豔,綠樹在重披新裝。然而清早去晨練,竟然發現一溪流旁垃圾隨便傾倒,臭氣熏天,並給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這不也是同時給孩子也在做標榜嗎?所以說個人行為準則,言傳身教很重要。這就少了一份責任心,就是私人道德意識的缺失,而造成傷害社會。
這就談到,好的家教就有好的家風,好的家風就有好的社會風氣,也就是擁有高尚的社會公德。古話說的好啊!”養不教,父之過”!
一個立身於社會中的人,要明辨是非,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言傳不如身教。但是家庭中面對孩子,也要以身標榜,”有其父必有其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培養什麼樣的思維方式,環境很重要,也就是家教門風很重要。這也有利於下一代孩子的成長,也關係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有些孩子或大人,在公共環境下旅遊玩耍過後,總在樹木上、牆上留下”xx到此一遊”……等。這就是公德上要有行為準則,什麼事情可以做 ,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對公德的教育,父母訓誡是一方面, 孩子的耳濡目染,也能取得到現實教育。
有些家庭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外出打拼,孩子就丟在家中,形成社會上的留守兒童,不適當的環境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多處可見,這也影響著家庭的家風建設,也影響著家庭的和諧,同時也影響著社會風氣的形象。在此呼籲家長的取捨觀念,不要為了經濟而誤了孩子的生活與教育。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自家的家訓是從太爺處留下來的。只有三條:其一,有國才有家,國盛則民富。其二,以德處世,以孝治家,以勤養家,以儉持家。 其三,書香留世長,忠厚傳家遠。
在日漸富足的經濟社會,在家教之中,自己摔的跟頭自己爬起來,讓孩子健康成長,自我樹立道德觀、價值觀,做事底線的把握尺度,優良的社會風尚與文明行為的認知,還是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