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能文能武(第2/3 頁)
不知魏總兵有何高見呢?”
看到楊嗣昌滿臉透出的神色,魏淵知道自己這一次又賭對了。看來在任何年代任何國度,投其所好總是不會錯的。那些拍馬屁失敗的人其實錯的不是拍馬屁這件事,而是錯在了他們拍馬屁的方式上。
備受鼓舞的魏淵此刻決定要將投其所好的事業進行到底,他抖擻精神自信的回答說:
“高見不敢當,末將認為督師大人您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術如果能夠完全的付諸於實施,那麼流寇之患剿滅之時便不遠了。”
“嗯,那倘若此時建虜來犯。威逼京師,又當如何應對呢?”
“末將認為,區區建虜雖然屢犯我境,然而其畢竟身為外族且人數稀少。恐怕並沒有窺探中原神奇的膽量,他們頻繁的越境襲擾。只怕不過是圖個錢財而已,朝廷只需用不到支付遼東軍費十分之一的錢糧再加上一個體面的冊封定可讓其罷兵息戰。”
此刻楊嗣昌的心情已經不能用驚訝來形容了,魏淵所言所講簡直就是他內心真實想法的一個翻版,見解更是分毫的不差。楊嗣昌越來越覺得魏淵就是上天專門派來輔佐他成就匡扶社稷的大業之人。
雖然如此,但楊嗣昌依舊壓抑著激動的心情故作憂慮的問道:
“可是自古我中華夷夏尊卑的觀念就深入人心,我朝更是毫無與蠻夷妥協的先例。魏總兵想法雖好,只怕是難以實施吧。”
楊嗣昌提出的也是困擾他自己許久的問題,滿朝的那些腐儒深受宋程朱理學的影響,認為與蠻夷政權和談就是喪權辱國,就是賣國惑主。大明立國以來,即使面對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也先率兵直逼北京城下的危局,都沒有一個人說過要議和。因此說什麼楊嗣昌都不敢明確的提出剛剛魏淵的設想,因為它實在是太過於敏感了,楊嗣昌唯恐他一著不慎便會遭來滿朝文武的嘲諷與唾罵。
面對楊嗣昌的提問,魏淵從容不迫的回答道:
“末將愚見,如今國家有如此近況與那些只會滿口之乎者也談論聖人之言的廟堂高官有著撇不開的關係。他們用道義綁架朝廷,明明是一些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可這些人就是捨不得放下自己讀書人的面子而非要頑固的堅持什麼聖人之道。豈不知,若是聖人在世也定然不會認可他們的做法的。”
說到這魏淵暫停了一下,由於此刻他說的話略有些偏激。魏淵不得不謹慎的對待,見楊嗣昌臉上並無任何不悅之色後,魏淵繼續說:
“就拿剛剛督師大人您說的這點來講,誠然我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一直對北方的蒙元以及建虜保持著強硬的姿態,不和親,不賠款。然而正所謂因勢利導,變者,天下之公理。只有根據時局不斷的調整政策才是維繫一個王朝的關鍵所在,墨守成規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想漢高祖劉邦在白登山之圍後一改對匈奴主戰的態度,遣使修好,送出公主和親。這才為之後的文景之治打造了一個相對太平的外部環境,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漢武大帝日後北擊王庭,卻匈奴三百餘里的豪情壯舉。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淵於晉陽起兵,初期正是靠著向突厥人進獻財物及美女才換來了這些士大夫眼中蠻夷的支援,進而入主關中,創立大唐三百年的基業。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初期對突厥的進犯與襲擾一忍再忍,甚至簽訂了城下之盟。然而待到天下大治,國力日升之時,他又命李靖掃北,一舉生擒了吉利可汗,滅亡了東突厥。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剛剛這些帝王哪一個不能算的上是千古一帝呢?這些帝國又有哪一個因為暫時的退讓而為世人所恥笑呢?沒有!歷史只會記住勝利者的名字,而那些空喊著理想信念的殉道士們最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想要去守衛的故國化成一片廢墟,最終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楊嗣昌一臉震驚的看著魏淵由從容平淡到慷慨激昂的說完上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