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第1/2 頁)
十幾日內,陛下兩次來丞相府探視,王丞相人之將死,心裡還是陛下,還是疆山穩固,還是百姓安樂,仍不忘叮囑坐在榻邊的陛下。
「陛下,千萬不能起了攻打長江以南的念頭,南朝現在上下齊心,鐵板一塊。反倒是魏國國內勢力紛雜,打下來的地方人心未必真心歸順,一定不能自己挑起戰爭,發生內亂讓人有可乘之機。」
「朝堂上,一定要剷除鮮卑、羌族勢力,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觀他們絕不會久居於人下。陛下仁政,認為不該猜疑忠良、無故誅殺武將,陛下是仁德之君,但是未必人人都是仁德之臣,陛下定要防著他們……」
而後再也無力說下去撒手人寰,這位陛下及其欣賞、無比信任、極度仰仗的重臣,就是生命最後一刻,都在憂國憂民憂天下的臣子,終是駕鶴西去,終年不過49歲,為了陛下、為了魏國、為了天下百姓殫心竭慮、熬的油盡燈枯,才會這般早早去世。
陛下為此多日罷朝,百官都不用上朝議事,父皇這樣一個勤勉政事的人,也會因為太難過而無法上朝,可見其痛苦。要求以皇家規格安葬丞相,陵寢之大佔地面積之廣,陪葬物器之多。
自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提出薄葬的概念「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說葬的時候放點衣服就行了,不要放貴重物器。
當世已經開始普及厚養薄葬的喪葬制度,生的時候讓他過的好,死後不陪葬太多金銀玉器,但是父皇不願意,將各國收繳的戰利品、陪葬入丞相墓中,並賞賜無數金銀珠寶、綾羅綢緞於王丞相家人,並親自參與了王丞相的裝殮、入棺。
陛下、皇后、皇室宗親、所有文武百官一律參與弔喪,一個臣子一生能得到這樣的信任、這樣的尊崇,歷史上這樣的臣子都是極少的,父親就是用這樣的信任對大臣、這樣的仁政治天下的。
父皇賜丞相的諡號為「武」、武,威強睿德曰武,剛正理直曰武。
時光過的很快,白駒過隙一般,這五年裡,玉珩聽了王丞相的話,韜光養晦、謹言慎行,徹徹底底成了朝堂上的孤島,再沒有人能與他親近。哥哥對他的防備依舊,但是因為已無戰事,玉珩也沒未再領兵,沒有再得到殊榮,與哥哥的關係也能安然無事、略有冰釋。
五年間,父親一次一次的提起要玉珩娶妻,終是不願,父親送了許多的美妓、嬌妾統統塞進寧安王府,因為是父親送的,玉珩也沒有辦法只能收進府中。
幾年過去終沒有得個一兒半女,慢慢也就算了,覺得這個兒子怕是有啥隱疾?專門安排了御醫給他診治,也沒診治出個啥結果來。也就再不提此事了,算了他想幹什麼幹什麼吧?
玉珩覲見,要升苻北榮為荊州刺史,陛下就知道他下一步是要升拓跋楚燃為代州刺史。如今魏國強盛、國富民強,偌大的版圖上,偶有叛亂也會快速鎮壓形不成大戰;偶有災荒,現在國家版圖這麼大,各地可籌集糧食救援,人民雖不說過的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生活安樂、山清河彥。已是天下大亂後最好的日子了。
長江以北只有一個國,國泰民安。魏家鐵騎兵強馬壯,所以也不擔心拓跋楚燃會有異心,丞相故去也無人阻攔,故任命拓跋楚燃為代州刺史,聽聞他官聲良好,將代州管的安定、祥和,陛下想怎麼也是我這個兒子帶出來的人是該如此的。
玉珩之前有給楚燃寫過書信,偶有回之也是寥寥數語,不在長安城中也做不到送他人世繁華,只是見到精緻之物就會收集起來送去楚燃那,一入冬就有禦寒之物送往代州,楚燃也只是略表感謝,下人帶話回來「楚燃並不缺此些,請寧安王勿放心上」。
玉珩也明白他終是放不下過去的,便常常寫信於苻北榮,經由驛站送至代州,後來苻北榮升遷便也再不知楚燃的情況。只知代州治理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