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匈奴大軍南下(第1/2 頁)
對於華軍的到來,蒲類國北方的移支國和匈奴國,自然也收到了這一訊息。
移支國,這個偏居北天山以北的小國,雖與蒲類國同為西域的微小存在,卻因地理位置的劣勢,無緣絲綢之路的繁華與富足,心中難免生出幾分不甘與嫉妒。
然而,實力不濟的他們,無法直接挑戰蒲類國佔據伊吾城的地位,於是,一個狡猾的計謀悄然在移支國王的心中生根發芽——他們企圖藉助北匈奴的力量,來一場“借刀殺人”,讓匈奴南下攻打蒲類,自己則好從中漁利,分一杯羹。
北匈奴,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遊牧民族,在經歷了漢朝的多次沉重打擊後,已不復當年之勇。他們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南匈奴融入了中原,而北匈奴則一路向西,一部分融入了中亞的康居、大月氏等國,另一部分則堅守在阿爾泰山周邊,由單于呼延王統率。
呼延王,這位北匈奴的領袖,心中懷揣著對往昔輝煌的懷念與渴望。他以為,遠離了中原的華朝,正忙於戰後重建的華朝,無暇顧及遙遠的西域,因此,當移支國提出聯手攻打蒲類的提議時,他欣然應允。
在他看來,這既是重振匈奴聲威的良機,也是解決冬季物資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
然而,正當匈奴大軍磨刀霍霍,準備起程南下之時,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如晴天霹靂般傳來——華朝竟然派遣了三萬大軍進入西域!
西域,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雖然幅員遼闊,但人口稀疏,國家眾多,且大多國力弱小。漢朝時期,僅憑數千精銳,便能依託西域都護府,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掌控西域三十六國。而今,華朝竟一下子派出了三萬大軍,其意圖何在?是要將西域各國悉數征服,像中原那樣直接納入版圖嗎?
這一訊息,無疑在匈奴國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匈奴的生存之道,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西域各國的壓迫與掠奪,以維持其部落的強盛與繁榮。一旦西域被華朝所控,匈奴將何去何從?繼續向西遷徙?但那將面臨著康居、大月氏等國的阻撓與排斥,之前的匈奴人便是因此而被分散融入當地生活。
匈奴,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民族,如今已只剩下北匈奴這一支孤軍奮戰。東有鮮卑的威脅,西有康居、大月氏的阻撓,若再失去西域的上貢補給,匈奴的冬天將異常艱難。
因此,對於華朝的大軍壓境,呼延王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迎戰。他必須集結全部的力量,與華朝決一死戰,以維護匈奴的尊嚴與生存。
然而,此時的匈奴,在經歷了分裂與西遷之後,已不復當年之勇。他們的人口銳減,兵力不足,即使全民皆兵,出去老弱病殘後真正能夠戰鬥的,也僅有五萬人左右。
儘管兵力不足,但呼延王依然決定傾巢而出,與華朝大軍決一死戰。他召回分散在西域各地的騎兵,將王庭的五千主力與各地返回計程車兵匯合,拼湊出了五萬大軍。
他心中暗自盤算:華朝雖有三萬大軍,但其中一萬為騎兵,兩萬為步兵;而我方全是騎兵,機動性強,速度快,且人數佔優,此戰必勝無疑。
然而,呼延王卻忽略了華朝軍隊的戰鬥力與戰術素養。他以為華朝軍隊只是徒有虛名,卻不知華朝經過數年的統一戰爭,軍隊早已鍛鍊得如鐵壁銅牆般堅固。
太平七年五月底,匈奴大軍如黑雲壓境般抵達了移支國的都城婁梵谷。這是一個位于山谷之中的小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然而,這座小城卻未能逃脫匈奴的鐵蹄與戰火。
移支國本就弱小,又怎能抵擋得住匈奴大軍的侵襲?匈奴人如同餓狼般撲向這座小城,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與虎謀皮的移支國國王、大臣們紛紛被殺,他們的頭顱被懸掛於城頭之上,作為匈奴勝利的象徵。而移支國的糧食、金銀財寶等積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