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益聯盟恭迎王師(第2/3 頁)
少的部落首領拔都爾,也不得不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拔都爾雖然對華朝瞭解不多,但對於鄰居康居卻是心知肚明,深知其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然而,當拔都爾聽聞康居那龐大的五十萬軍隊在面對華朝僅僅三萬精兵時,竟然未發一箭,未戰一役,就因國王的不幸陣亡而全體投降,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了一陣難以置信的震驚與困惑。
面對華朝軍隊那令人費解的強大,拔都爾決定採取較為謹慎且靈活的應對策略。他深知,在未知與風險面前,盲目地糾集大軍進行硬碰硬的對抗,無疑是最為愚蠢的選擇。因此,他摒棄了傳統的戰爭思維,沒有選擇集結部落勇士,以卵擊石,而是充分發揮了遊牧民族特有的機動性與靈活性。
拔都爾下令,各個部落應即刻化整為零,迴歸遊牧生活的本質,隨水草而居,靈活遷徙。他強調,一旦遭遇華朝軍隊,切勿戀戰,更不必做無謂的犧牲,而是要迅速而有序地撤離,利用西西伯利亞平原那遼闊無垠的地域優勢,與敵人玩捉迷藏的遊戲。
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只要避免正面衝突,隨便找個隱蔽的角落,都能讓華朝軍隊難以找尋。這樣的戰術,無疑是對華朝軍隊追蹤與圍剿能力的一種極大挑戰,也是遊牧民族在面對農耕民族征討時,所特有的生存智慧。
事實上,這種游擊戰術,在歷史上曾多次讓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征討陷入困境,成為了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遊牧民族的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讓以固定耕地為生的農耕民族軍隊疲於奔命,往往難以找到其主力,更難以實施有效的打擊。
如果沒有像張循那樣擁有系統外掛般,想要徹底征服這些如風般自由的遊牧民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較量,彷彿一場永無止境的輪迴。你方唱罷我登場,英雄豪傑輪番上陣,卻總難以徹底改寫這既定的格局。
當你奮力將匈奴逐出邊疆,以為從此可以安享太平時,卻不料鮮卑人如同草原上的新星,悄然崛起,帶著野性與不羈,再次對中原構成了威脅。你費盡心力,終於將鮮卑融入華夏的懷抱,以為這下可以高枕無憂時,可突厥的鐵騎又如同旋風般席捲而來,讓中原大地再次籠罩在戰火的陰霾之下。
即便是突厥被擊退,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又如同草原上的野草,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息。他們憑藉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與適應,總能在中原王朝稍顯鬆懈之時,找到生存的縫隙,迅速壯大,甚至劫掠中原。
中原王朝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與繁榮的經濟文化,但在面對遊牧民族的游擊戰術與廣袤無垠的草原時,卻常常顯得力不從心。
草原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中原王朝即便能夠暫時佔領,也面臨著諸多難題。遊牧民族的主力部隊如同草原上的風,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而草原的廣闊與遊牧民族的流動性,使得徵稅與長期駐軍變得幾乎不可能,經濟上的巨大負擔讓中原王朝難以承受。最終,往往只能無奈地從草原上撤退,將這片土地重新交還給那些生於斯、長於斯的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深知自己的優勢所在,他們很少與中原王朝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草原的廣闊與自身的機動性,與中原軍隊周旋,尋找戰機。這樣的戰術,讓中原王朝即便擁有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難以將遊牧民族徹底消滅。
拔都爾的戰術就是這樣來的,在過去的歲月裡,奄蔡曾數次與羅馬帝國、帕提亞帝國、康居以及大月氏等強大勢力交鋒,雖然國力並不強盛,總人口勉強湊足百萬,軍隊規模也不過數萬之眾,但正是這些看似懸殊的對抗,錘鍊出了奄蔡遊牧民族那套靈活多變、以弱勝強的戰術體系。
拔都爾深知,在絕對實力面前,硬碰硬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