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萬里遷途 第四十四回:明成祖朱棣即位(第1/1 頁)
大明永樂元年,歲次癸未,時維八月,暮秋之晨,涼意漸生。金陵帝都,那斑駁之城牆,未得陽光之映照而熠熠生輝,反呈鬼魅般神秘光澤。古樸厚重之城牆,亦由此添了幾分迷人魅力。
遙想元代末年,冀魯之地烽火連天,久未平息。韓山童、劉福通率眾起義,戰火燃遍大河上下,元之統治者瘋狂鎮壓屠戮,致漢朝統治之基盡毀。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八八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順勢而建朱明王朝。開國之初,即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五萬雄師出師北伐,以定山東河北。戰亂之下,慘象環生,真乃“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無人煙”。民間譜牒,多有記述。如長山鎮鮑家村《鮑氏族譜序》雲:“長山縣之有我鮑族,始於元代。因前時常將軍遇春率花馬軍平山東,道平而復起者再三,將軍於是赫然震怒,所過州縣,無論盜賊良賤,概行誅戮,雖有幸存者,百不一二,是以地廣人稀,錢穀無所出焉。”
後太祖皇帝又率軍進至擒狐山,於巨石刻字為碑,其文曰:“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風塵,永清沙漠。”此乃自漢唐以來,不遜於封狼居胥之偉大壯舉。
今乃遵皇命北遷之始,故而全城沸騰,百姓自發匯聚,相送北遷之家眷。永樂元年,公元一四零二年,明成祖朱棣即位,遷都北平,即現之北京城。訊息傳出,百姓之中,議論紛紛。有那念舊之人,不捨金陵之繁華,心有慼慼,暗自嘆息,只道從此遠離熟悉之地,前途未卜。然亦有那遠見卓識者,深知北平乃龍興之地,且地處北方,可更好地抵禦外敵,於國家安穩大有裨益,對遷都之舉,心懷期待,讚不絕口。更有那商賈之人,盤算著遷都之後,新的商機與財富,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永樂二年,公元一四零三年,實施南人北遷之方略,遷江南望族,以鎮守北國要塞。於此,部分孫氏族人奉皇命離鄉,始駐燕地,自耕自足,戍守邊關。戶有男丁者,二遷一、三遷二、四遷三、五遷四。明王朝為固政權,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先後發起洪武、永樂兩次移民高潮,時間延續至永樂二年。
公元一四零三年,孫氏亦不能免。孫氏老大名孫文禮,字山峰;老二名孫文泉,字泉水;老三名孫文堂,字之福。三名相合,取山泉水之福之意,寓意尊祖先風範,擴孫氏產業及社會地位。孫氏老大育有四子十六女,需遵皇命北遷二子。孫氏老大、老二、全家打點行裝北遷,按指定地點遷至山海關關城門外北街。
憶往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明朝建立之初,築城、建關、設衛。此後二百餘年間,不斷修建,前後歷時二百六十三年,建成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之軍事城防系統。
直至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於紫禁城後之景山自縊身亡。而後吳三桂獻關,清兵入關,自此,邊關、要塞之意義漸失。此乃後話。
是日清晨,孫文禮招呼全家二十餘人啟程北遷。老三一家數人淚眼汪汪,相送離別,互道珍重,並定下祖傳“釀酒秘方”不得外傳之規矩。一路上,駕四輛馬車,車馬勞頓,歷盡千辛萬苦。行程六月有餘,一行終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