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節(第4/4 頁)
有始皇帝掃六合,可汗雄心壯志,焉知做不得秦孝公?”
頡利可汗早就嚮往大唐政體,更向往如同唐天子一般臂指天下,莫不景從的權柄,現下這心思被人說中,不免意動神搖,按照自己從漢人那兒聽來的舊例,起身施禮道:“請先生教我!”
趙德言趕忙將他攙起,回禮道:“願為可汗效犬馬之勞!”
……
既是到了年關,朝廷也就這一整年的發展變化加以歸納,對於地方州郡長官或賞或罰,不一而足。
就前兩年而言,貞觀三年無疑是變革最多,影響也最大的一年,好在最終的結果是圓滿的,任誰也說不出什麼怪話來。
皇帝登基之初,大唐甚至不到三百萬戶,人口也是剛破千萬,到貞觀二年,戶數升至四百萬,人口也到了一千五百萬,但到了貞觀三年,此前的善政發酵,又有政令補貼,戶數一舉突破五百五十萬,人口更是達到了兩千兩百萬!
百姓也是人,對於君主的善惡評定卻也簡單,能叫他們吃飽肚子的,就是明君,要是隔三差五還能吃頓肉的,那便是堯舜在世了。
想叫人吃飽肚子,那朝廷就要富足,有萬年那麼個瘋狂吸金的特區在,皇帝想窮都難,減免稅賦之餘,又削減百姓無償服徭役的時間,等到年底,為開民智,也是為了應對世家對於人才晉身之道的把控,進一步推廣科舉,更令人在地方下設蒙學,教導幼童讀書識字。
能吃飽,家裡能有餘財,不必忙於徭役,兒孫還能唸書,百姓們無不對皇帝感恩戴德,甚至有人在家中立了牌位供奉。
這是自發而為的行徑,並無地方官吏督促逼迫,但正是因此,才更顯天子在民間所受到的愛戴。
只是有些奇怪的是,他們所供奉的皇帝牌位邊上,往往還有另一尊牌位在,上邊寫的不是別人,正是喬毓。
“這怎麼行呢!”御史聽聞此事,直接炸了。
皇帝身為仁君,被百姓供奉也就罷了,秦國夫人怎麼行?
她是有功勳,但卻沒資格跟皇帝並列,別說是秦國夫人,即便是明德皇后,這麼做也過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