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第2/3 頁)
…擢遷翰林侍讀,授奉訓大夫,兼領左諭德,講習弘文館。”
敕令讀完,滿室皆靜。
從五品?!
先時上言的給事中卑陬失色,頓感措顏無地。
內閣三位相公穩如泰山,神情不變。
六部尚書中,除早已知情的馬文升,連戶部尚書韓文都頗感意外。兩位翰林學士則是微微頷首,楊瓚此子,目達耳通,胸懷錦繡,兼懷才抱器,束身守正,能導太子殿下向學,當為人臣。
楊瓚不在殿上,另有中官至家中宣讀旨意。
不等多數人回過神來,張永又展開一份黃絹,乃朱厚照親敕,並加蓋皇太子寶印。
敕令內容不是封賞,而是連摘十餘人的官帽,三人問斬,十一人發北疆西南戍邊。更倒黴的則被髮配瓊州府,山高水遠,永不得還朝。
閆桓即在名單之中,僉都御使直接貶為白身,發往寧夏戍邊。
錦衣衛查到的證據,一股腦攤開在文武面前,無論都察院還是六科,都有人牽涉其內。左右都御使面上無光,六科都給事中恨不能刨開地磚,找條地縫鑽進去。
“奪罪人官袍烏紗,即刻押往邊地!”
“遇赦不赦!”
四字落下,如黃鐘大呂,響徹在眾人腦海。
文武寂靜無聲,大漢將軍持戟入殿,將跪倒在地的犯官逐一拖了下去。
耳邊響起犯官的求饒聲,眾人這才如夢初醒。
先帝萬年,新帝未大赦先問罪,十餘官員被摘掉烏紗,發配戍邊。
突來的變化,實令滿朝文武措手不及,更如警鐘在眾人頭頂敲響。
這位好動愛玩的太子殿下,恐怕和預想中的相去甚遠。觀其性格,也非如先帝仁厚,倒似聖祖高皇帝和太宗皇帝般殺伐果斷。
明君?
暴君?
於天下萬民,究竟是福是禍?
謝遷猛的看向李東陽,後者卻是眼眸微斂,沉靜默然。
朱厚照未登寶位,廟堂已掀起波瀾。
於此同時,三匹快馬自北疾馳而來,馬腹貼地,馬上騎士袢襖染血,滿面風塵。
城門衛察覺異狀,當即敲響銅鑼。
快馬疾馳至玄武門下,接連口吐白沫,不支倒地。馬上騎士翻滾在地,顧不得起身,嘶啞吼道:“邊鎮急報,韃靼大舉興兵,叩邊宣府!”
第四十三章 豪言
弘治十八年六月戊申,趁弘治帝大行,舉國哀悼之機,韃靼首領小王子舉兵萬餘,悍然叩邊宣府。
與往昔不同,此番叩邊,韃靼有備而來,並不打算搶了就走,小王子用兵有道,沿牛心山、黑柳林一帶佈下營盤,長闊達二十餘里。
營中人喧馬嘶,弩箭齊備,刀光耀目,一副打持久戰的勢頭。
得夜不收諜報,巡撫都御史李進、總兵官都督僉事張俊均知來者不善,情況危急,卻在如何應戰上發生爭執。
李進主張堅固牆垣,閉境自守。待韃靼三鼓氣竭,兵困馬乏,再偷營劫寨,出奇兵襲之,自可退敵。
張俊連連搖頭。
石城湯池,固可以堅守,韃靼騎兵又不是傻子,自可以繞路。若被破開隘口,沿途的邊民可擋不住韃靼的長刀鐵蹄!
“堅城固守,方為不拔之策。”
“不可!此舉無異陷邊民於水火!”
“若為賊虜所趁,長驅直入威脅京城,張總戎可擔當得起?”
“分兵把守,守望相助,才是上上之策!固守城中做個縮頭烏龜,任由百姓被韃子踐踏擄掠,你我都將是罪人!”
二人各執一詞,鬧得面紅耳赤,仍是爭執不下。爭到最後,連“莽夫”和“書生不知兵”的話都砸了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