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節(第2/3 頁)
果倒好,派至各庫的官員接連傳回訊息,不只是糧食,折算成銀布,照樣沒人交。
找地方官,府州縣衙都是一樣的態度,連年天災,又有盜匪為亂,民戶流落兩成,照早年的規矩收糧,實在無力支應。
總之一句話:要糧沒有,要錢也沒有。
得知訊息,韓文差點氣吐血。
早年間,他主政地方,沒少巡視鄉間。還曾做布衣打扮,與農人一同下田。對地方之事,不說一清二楚,也能知道九成。
明擺著睜眼說瞎話,當他是白痴?
沒有這樣的心計,如何能穩坐戶部尚書之位?
劉大夏與他同朝為官,功勞不小,資格更老。乞致仕的奏疏送上,今上直接蓋印,很是乾脆。他的奏疏卻被留中不發,繼而駁了回來。
查戶部貪汙,今上依舊沒有動他。
道理很簡單,縱觀朝廷,比他資格老的,不如他曉農商;比他知曉農商,品級不論,處理政事的經驗,差他十萬八千里。
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能力再強,經驗再豐富,面對國庫空空,地方耍賴,韓尚書也是沒轍。
日前,李東陽旁聽弘文館,引來內閣六部側目。
旁人如何議論,韓文沒興趣。
聽李閣老透出口風,欽差江南的楊瓚,非但能剿匪,對金銀之事也十分精通。韓尚書立時精神一振。猛然想起,殿試之時,楊瓚曾做商事策論,其後更幾番出言,多能切中時弊。
說不定,此子會有辦法。
咬咬牙,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韓文尋上李東陽,同往弘文館。
李相公掛著戶部尚書職銜,不理事,順手幫個小忙,總不成問題。
於是乎,繼李東陽之後,韓文成為弘文館的常客。
起初只是楊瓚,接著,謝丕顧晣臣講習時,也常見韓尚書出現。
三人湊到一處,生出同樣疑問,戶部閒成這樣?
不然的話,一部尚書,又不是翰林院學士,三天兩頭閒坐弘文館,算怎麼回事。
事實上,謝丕顧晣臣只是順帶,韓文的最終“目的”仍是楊瓚。為免打眼,才順帶旁聽幾次,掩人耳目。
楊瓚年不及弱冠,官居四品,已成朝中靶子。自己請人幫忙,總不好多添麻煩。
韓文想得周到,奈何楊瓚心中焦慮,每次到弘文館,都要深吸氣,才能進殿。講習之時,更是繃緊神經,不敢出半點差錯。從頭至尾,壓根沒想過,韓尚書旁聽另有目的。
數日過去,韓文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
想成事,必須主動挑明。
決心既下,韓文往弘文館跑得更勤。聽楊瓚講到,番商來我朝市貨,當收取稅銀,不由得眼前一亮。
同李東陽透過氣,講習中途,提出國庫艱難之言。
“各地府庫早有虛報截留之弊。積習難改,戶部遣官下查,幾次三番,始終不見起色。定與限期,仍有膽大截留者。巡視科道上奏,嚴治其罪,後來者依舊陋習不改。”
韓尚書吐苦水,鬍子揪掉一大把。
朱厚照哼兩聲,嘴巴一撇。朕被貪墨銀子,就是這滋味!
猜到韓文背後之意,楊瓚沉思兩秒,沒有著急出言,直接看向李東陽。
“下官斗膽,李閣老可知此事?”
李東陽點頭,道:“弊端早存,天順前尚好。成化年至今,愈發嚴重。”
從成化初年到弘治中期,地方稅銀拖欠達百萬。
弘治十二年前,還沒有如此明目張膽。自弘治十三年,先帝身體每況愈下,依靠丹藥強撐,終究精力難濟,處理政事不比早年。
朝堂之上,不乏有鑽空子的官員,地方膽子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