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名利場專訪(第1/3 頁)
</dt>
五月的洛杉磯街頭陽光炙烈,空氣中都散發著一股叫做炎熱的味道,冷氣打得十足的書屋內,多了不少翻看雜誌的人。
“真可惜,暑期檔之王竟然沒有作品在今年夏天上映。”有幾個人在議論,“這個暑期檔少了很多看點。”
“連續拿了兩年北美和全球年度票房冠軍,現在跑去製作《芝加哥》,看起來他已經厭倦了暑期檔。”
有人附和,“找不到對手有時候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幾個人輕聲笑了起來,忽然其中一個人指著懸掛在顯眼位置的雜誌說道,“那不就是你們說的暑期檔之王和爆炸狂魔嗎?”
“他很少接受專訪,竟然上了《名利場》的封面。”
最新一期《名利場》雜誌上,是杜克的正面特寫,特寫明顯是從下向上仰拍而成,裡面的杜克堅定的站立在公爵工作室門前,以俯視的姿態注視著整個好萊塢。
封面上還有一句註釋——杜克?羅森伯格給了觀眾一種新的可能,給電影愛好者們一種廣闊空間,給動作片影迷一種新的炫技方式,給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風格、邏輯、甚至思維方式!
這是杜克接受的《名利場》的專訪,封面之後充斥著關於專訪的大篇幅報道……
1991年,杜克還是個扛著攝像機的21歲的年輕人,他想拍攝一部電影,開著一輛破舊的二手車在好萊塢四處尋找機會,他窮得買不起新車!
1996年,隨著《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放映結束,杜克只用四部電影,就創造了23億美元的全球總票房,其中1994年的《獨立日》上映一週就打破北美多項票房紀錄,包括最大規模上映、最高午夜場票房、最高首週末票房、最快突破億元票房等等,並最終成為當年票房之最,以及全球第二部票房達到9億美元的電影。
杜克的電影,不止橫掃電影院,也備受影迷喜愛,他的處女作《生死時速》始一出場,觀眾對杜克便不吝讚美。當然,批評的聲音也有,認為杜克或賣弄技巧,或對白淺薄。但綜合幾年來的情況,卻不難得出觀眾對他的認可和熱情。
在很多觀眾心裡,杜克是影片質量的保證,“杜克出品,必屬精品”不是笑談,從目前的作品質量來看,幾乎是事實。
從幾年前瘋狂喜愛電影的普通青年,到今天被奉為爆炸狂魔,這期間杜克一共創作了四部電影,平均一年一部,完全可歸入高產導演之列。更令人驚歎的是,這四部作品簡直像一盤佈局精妙的棋,招招落在點上,至今無一失手。
走到現在,這盤棋所達到的成功可說完美,杜克已經成為了好萊塢的頂尖導演之一,而這位年輕的超級大導演,在奧斯卡之後,走進了《名利場》!
《名利場》使用最直觀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刊登了專訪……
名利場:羅森伯格導演,您中學畢業後有多種選擇,是什麼促使您選擇了電影製作專業?選擇進入好萊塢成為一名導演?
杜克:人這一生都在學習,加州藝術學院只是學習的開始,工作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永遠的電影系學生,可以拍不同的電影、體會不同的角色,去世界不同的地方,經歷不同的故事。因為我碰巧有拍電影的天分和機會,所以我希望用電影來學習人生,也學習我自己。
名利場:這麼說電影對你非常重要了?電影對你意味著什麼?
杜克:非常重要,拍電影對我不僅是工作,它是我的生活。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嗜好,不拍電影的時候是很懶散的,拍電影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活方式。雖然拍片的時候很辛苦,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有多辛苦,但是當夢寐以求的東西在你眼前展現出來的時候,不單是歡喜和驚訝,也會感謝上帝,感謝所有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