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喜迎春節(第1/3 頁)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打壺酒;大年三十洗洗腳,一年到頭身體好。”
這句古老的諺語,如同歲月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無盡期盼與美好憧憬。
張初一走在歸家的路上,此時的道路顯得格外寧靜,供銷社要到正月初六才會再次敞開大門,迎接顧客,所以幾乎看不到幾個人影。
當張初一回到榆樹屯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只見每家每戶都高高掛起了燈籠,那燈籠杆猶如挺拔的衛士,足有十來米高。
最粗的那頭直徑達二十來公分,細的一頭也有七八公分,是一根結實的松木杆。
人們在細頭處精心釘上一個倒三腳架,留個鐵圈,在圈中間穿上繩子,然後將其穩穩地立在自家院子裡最合適的位置。
接著,用鐵絲編成一個大大的燈籠,外面糊上五顏六色的紙,彷彿給燈籠穿上了一件絢麗多彩的外衣。
燈籠內部的底下,再製作一個精緻的燈臺,插上蠟燭。如此,一個漂亮的大燈籠便大功告成。
到了臘月三十晚上,點亮蠟燭後用繩子將燈籠吊到燈籠杆頂上,到時候整個屯子的上空便被五顏六色的燈籠點綴得如夢如幻,白雪一襯托,那才叫個美!
在這個時候,也沒地方賣對聯,榆樹屯的都是拿著紅紙,來到段老爺子那裡,請他揮毫潑墨,為自家寫一副充滿祝福的對聯。
今年,榆樹屯雖然已經通了電,但目前只是應用在農業方面。
平日裡,家裡照明依舊靠那散發著昏黃光芒的煤油燈。
不過,今年會給每戶家裡通一週的電。所以,剛過完小年,人們就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
再往前走,大隊部門口的碾子房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榆樹屯那二十多戶人家,在山腳下打零工的青壯年都回到了老屯。
因為只有正式工才發豆腐,所以家家戶戶都得自己動手做豆腐。
由於石磨數量就兩個,人們磨豆子就得排隊等候。
啥時候輪到自家,就啥時候開始磨。天氣寒冷,大傢伙便都放上一個東西做標記。
做豆腐先得揉豆腐。把磨好的豆子放進專門做豆腐的布袋裡,然後在大鍋上方架起一個木架,將布袋放置其上。
一邊加水,一邊用力揉動,那專注的神情彷彿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
直到揉得流出來的漿液不再發白,這才算揉好了。接著,把布袋裡的渣子倒出來,再接著揉第二袋、第三袋……
揉豆腐可是個十足的力氣活,一鍋豆腐揉下來,即便是壯勞力,也會累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盡。
下一步便是用滷水點豆腐。把揉到鍋裡的豆漿燒開,稍微晾涼一些,就可以開始點滷水了。
為啥叫點而不叫倒呢?因為放滷水得一點一點地放,一邊放還得一邊攪拌。
滷水放多了,點出來的豆腐就會變老,而且還帶有苦味。壓出來的豆腐發硬,炸的時候也不起泡。
滷水放少了,點出來的豆腐就很嫩,壓出來的豆腐也軟,炒的時候容易碎。
張初一回到師孃家報平安的時候,剛給老太太放下一瓶酒,正巧趕上大姐把一鍋豆腐點好了。
就等著把點好的豆腐腦放到豆腐包裡一壓,一大塊完整的豆腐便大功告成了。
“來,初一,趕得早不如趕得巧,喝碗豆腐腦。你放白糖還是醬油呢?”
張初一腦袋一迷糊,敢情這時候豆腐腦就分甜鹹了。
做完豆腐,緊接著便是趁著做豆腐時熱乎的炕,發麵蒸饃饃和粘豆包。
因為灶臺與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