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104(第1/3 頁)
</dt>
作為王府世子,朱高熾對燕王十分敬畏,對燕王妃更多的卻是濡幕。
自幼,父王就不太喜歡他,誰讓他先天條件比不上兩個弟弟?
小胖墩時期的朱高熾也曾為此傷心過,隨著年齡漸長,多少也能明白燕王的想法。將心比心,換成他自己,有個完全不像自己的兒子,也未必會喜歡到哪裡去。
理解歸理解,心中卻總有一處無法釋懷。
平日裡,這種複雜的情感一直被壓抑,在燕王面前,朱高熾愈發的恭敬守禮,私下裡卻始終憋著一口氣。
不良於行,就花更多的時間在讀書上,無法騎馬上陣,苦練箭術也要證明他有學武的能力。
不得父親的喜愛,朱高熾沒有氣餒,這種不服輸的性格恰恰像極了朱棣。
沒有這種精神,洪武帝不會從和尚廟出來走上造反的道路,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燕王也不會在削藩的浪潮中起兵靖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把侄子的皇位搶過來。
燕王妃比燕王更早看到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她的諄諄教誨和提點,任憑性子再好,屢屢被親生父親不待見,又被兩個弟弟連番擠兌打擊,朱高熾不走上反社會的道路也會性格扭曲。永樂後的仁宣盛世怕也不會開啟。
此次,燕王將北平城的防衛交給朱高熾,已從側面表示出他對朱高熾的改觀。
興奮之餘,朱高熾也在苦苦思索,如果自己能早點瘦下來,改變一下形象,是不是就不用被白眼那麼多年了?
搖搖頭,過去事的想再多也沒用,不如今後更加努力。
現如今,北平的危機解除了一大半,城外的朝廷大軍已開始撤退,想必是父王已經回師救援。
守住了北平,他的地位會更加穩固,也能進一步獲得父親的喜愛。
想到這裡,朱高熾握緊了拳頭,高粱餅子還得繼續吃下去,等到孟僉事隨軍歸來,要想個法子把人再要到自己這邊來。
此人不僅有才,且行事不拘一格,便是道衍和尚都對他讚譽有加,據說還想收他為徒,這樣的人才不籠絡,還有什麼人值得籠絡?
身為王府世子,若是父王靖難成功,他是否也能更上一步?
再仁厚,朱高熾也是皇室子孫,也有對大位的渴望。
燕王妃發現兒子有點走神,以為是因守城太過疲憊,立刻停止口頭教育,吩咐朱高熾回去好好休息,另叫宮人去告訴世子妃一聲,世子近日的飲食一定要多注意,精細著些。
“母妃無需太過費心,兒已習慣進粟米粥和蜀黍餅。且王府開倉放糧,兒更應做出表率。”
燕王妃看著朱高熾,目光中滿是欣慰,“我兒果然長進了。”
“兒只是盡了本分,當不得母妃誇讚。”
有感於朱高熾的“愛民之心”,燕王妃很快下令,今後王府眾人皆以蜀黍粟米為主食,肉禽不禁,但嚴禁浪費。
燕王妃早就看不慣王府內某些人的鋪張浪費,明明吃不了多少,非要擺出個排場。平日裡就算了,現在是什麼時候,容不得任何人再這麼做。每日的飯食更有定量,敢糟蹋東西?別怪她不講情面。
在閨中時,燕王妃時常聽魏國公講述早年的艱難生活,吃糠咽菜算是好的,最艱難的時候,連續幾天都吃不上一口乾糧。
朱高熾的行為引起了燕王妃的回憶,也讓燕王妃下了決心,自此,王府自上而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憶苦思甜運動。
習慣了精細米麵的女眷根本吃不下粗麵餅子,可也不敢當面同燕王妃抗議。王爺的三子五女,只有兩個女兒非燕王妃所出,還屬於“母不詳”的那種,在燕王府,除了朱棣本人,燕王妃是絕對的二把手。
誰敢不服?肯定收拾起來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