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17(第1/2 頁)
</dt>
站在奉天門前,孟清和心中有個疑問,建文帝真死了嗎?
目光轉向負手而立的燕王,慢慢垂下了雙眸。
鐘聲已響,穿著龍袍的屍體也已找到。無論朱允炆是不是還活著,大明的建文皇帝,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繼承人,都已經死了。
暗潮
建文帝駕崩,不管真崩還是假崩,皇宮都需要一個新主人。
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不可一日無主。
建文四年六月丙寅,群臣上表,叩請燕王入奉天殿,祭祀太廟,繼皇帝位。
“為宗社民生,天下豈可一日無君?殿下奉高皇帝遺訓,靖難掃除奸臣,功在千秋,當正天位,承太祖萬世洪業!”
靖難清君側的旗幟早被高高掛起,周公輔政的口號也被扔到一邊。
皇帝人選中,群臣無一例外的忽略了建文帝的兒子。
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少主容易被奸臣矇蔽,建文帝就是前車之鑑!燕王殿下是太祖高皇帝嫡子,文韜武略,天生聖人,絕對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
文臣的一張口,一支筆,罵人時像鋒利的刀子,反過來卻能使人通體舒泰。
解縉,胡靖等人筆下生花,勸進的文章一篇接著一篇。不單呈送到燕王面前,還透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廣發民間,推動強大的輿論攻勢,證明燕王繼位是順應民心,是大勢所趨,是國家的必須。
輿論已成,文臣再上表,燕王仍不應,並言:“孤為國家社稷,起兵清君側,不意少主不亮孤心,自絕於天。孤甚愧,傷矣。天子之位當擇德才兼備者。孤才疏,豈敢負荷。”
簡言之,他起兵造反是為皇帝好,結果皇帝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自焚死了。他很羞愧,萬分的傷心。沒心思當皇帝。皇帝誰當,另選吧。
話說得漂亮,姿態也很誠懇,但能當真嗎?誰當真誰是傻子。
文臣勸道:“殿下,您就是德才兼備之人,天下還有誰比您更有才?”
燕王擺手,“孤才疏,很是才疏。”
文臣再勸:“殿下,您乃高皇帝嫡嗣,您不負鼎誰來負?”
燕王仍擺手,誰來負他管不著,總之,他不負!
文臣急了,殿下,謙虛兩次就行了吧?快點繼位,咱們也好恢復生產,重新開工,建設國家不是?
燕王不語,沉默,堅持頑固不化。
文臣沒轍了。
天下人都知道燕王起兵就是奔著皇位來的,如今建文帝崩了,登上九五的道路掃清了,他卻突然撂挑子,把到手的果實扔出去,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
朱棣想當皇帝,一直都想。
朱標死後,洪武帝選了孫子繼承大統,朱棣很不服氣。
憑什麼?
論才幹資歷,論對國家的貢獻,朱允炆哪一點比得上自己?
一個黃口小兒,成日裡只曉得同書生為伍,之乎者也,能處理好國家大事?
朱棣心中的火苗一直在燒,加上道衍在一邊煽風,建文帝不停遞柴,火越燒越旺,一路從河北燒到江蘇,燒進南京,阻攔朱棣的所有一切都被燒成了灰燼。
最後,建文帝的執政生涯也在大火中徹底結束。
朱棣辛勤誠懇的造了四年反,為的就是奉天殿中的那張寶座,如今萬事俱備,抬腿坐上去就萬事大吉,他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完全可以繼位,改年號,宣佈從今天開始老子就是皇帝,天下都是老子的。跟老子一起靖難的厚賞,和老子作對的一刀咔嚓,新皇帝新氣象,這就是老子的風格!
要是真這麼個幹了,他就不是朱棣,也不會是將大明的國勢推向頂峰,震懾海外的永樂大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