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2(第1/3 頁)
</dt>
衛所中儲備的布料不足,一時間無法趕製上萬人的衰服,只能每個兵卒先分兩條葛麻布帶,一條綁腰上,一條綁頭上,倒也看得過去。
孟清和榮升總旗,手下領著五十個大頭兵,五個小旗,擱在後世,怎麼也算得上一個加強排排長了。可在明朝的邊軍體系中,仍是不入流的小官,可小官也是官,也得帶著手下這五十幾號兄弟,表情嚴肅的排排站,面相京城方向,吸氣,呼氣,再吸氣,預備,哭。
邊軍就是邊軍,哭都是按照鼓點來,不服不行。
整個開平衛,加上左右前後中五個屯衛,上萬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放開了嗓子,其聲勢,何等的驚人。
由於交通閉塞,對面的草原鄰居還不知道洪武帝駕崩的訊息,聽到開平衛,全寧衛,大同各衛等地接連傳來狼嚎似的吼聲,還以為明朝的某個或某幾個藩王又打算來一場邊境軍事演習,嚇得差點連夜拆帳篷搬家。
雖說自己也不是什麼厚道人,經常想著法的去踹鄰居房門,可一旦被踹的鄰居比自己更不厚道,更兇悍那就麻煩大了。
草原上的北元騎兵,無數次的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
饒是如此,洪武帝大行之前仍不放心北邊這群鄰居,曾於四五月間經屢次下詔,令左軍都督楊文,武定侯郭英為總兵官,都督劉真,宋晟為副總兵,率軍往北平佈防,受燕王節制。並聯合遼王,代王,寧王,谷王等加強邊境防禦,時刻警惕北邊的鄰居秋收時過來打穀草。
當時,洪武帝已經預料到自己的生命將走到盡頭,提前為即將登位的年輕皇帝打造了一條堅固的邊防。
但百密一疏,洪武帝錯估了建文帝和各地藩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沒預料到,在他眼中是國之棟樑,負鼎之臣的燕王朱棣,並不打算繼續為侄子打工。而年紀不大的孫子也不是善茬,收拾起叔叔來一點也不手軟。所謂以德服人和以理服人,都被扔到牆角種蘑菇去了。
如果他料到了……世上的事,本就沒有如果。
大人物之間的博弈,同此時的孟清和扯不上丁點關係,唯一受到影響的,大概就是沈副千戶應下的恩賞要拖一段時日。
對這一點,孟總旗表示理解,手下的兄弟也沒提出異議。
非常時期,沒辦法的事情。如今衛所上下都在忙,隱隱之中似有暗潮湧動。孟清和有自知之明,他現在還是隻小蝦米,明哲保身才最為重要。
前幾日,洪武帝遺詔也頒行天下。
遺詔中寫明,各地藩王留守,不得到京城祭奠。
燕王是在去京城奔喪的路上接到的詔令,同行的還有北平府各地官署派出的官員。想起自己老爹去世,這些下級都能去致祭,自己這個做兒子卻不行,心中難免不是滋味。
有同樣感想的不只是燕王,也包括分封到其他各地的藩王,礙於洪武帝定下的詔令,倒也沒哪個藩王敢在此時公開抗議。
燕王在路上折返,心裡有火氣發不出來,燕王府中的道衍和尚再次看到了時機,幾乎是一天三遍的開始對燕王進行疲勞轟炸。
王爺,如您這般雄主英才,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到造反這一偉大事業中來!
王爺,造反是有理想有道德有報復的人才能做到的偉大事業!
王爺,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您家啊!
平日裡,道衍和尚幾乎見天的把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論掛在嘴邊,燕王的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說一點心思沒有,平白清正是假的,但他需要考慮的事情遠比道衍和尚多得多。
造反成功,坐上皇位,擁得天下,大善。
造反失敗,一無所有,去見老爹,大大的不善。
反還是不反?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