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景帝崩(第2/4 頁)
劉啟囑咐說,“衛綰是個忠厚長者,要好生對待他”,然而漢景帝因為此前之事,涼了他一年多沒有理睬,而衛綰卻不驕不躁,依舊謹慎認真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漢景帝見其果然安分守己,這才將其調任為河間王太傅。
“七國之亂”爆發後,衛綰接受朝廷詔命,率領河間國軍隊參與平叛,事後因功升任中尉,三年後又獲賜建陵侯。漢景帝廢黜太子劉榮後,殺死了太子外家親屬慄卿等人,衛綰雖然因為曾任劉榮胞弟河間王劉德的太傅,也遭到牽連,但漢景帝念在其年老德高,只是讓其告假還鄉。
膠東王劉徹被立為太子後,衛綰便又被召回朝廷,拜為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劉徹,後又升任御史大夫,並取代劉舍成為丞相。
直不疑則是南陽人,精通黃老無為學說,文帝時曾擔任郎官。直不疑為人做官低調內斂,他曾被人冤枉偷竊黃金,但他卻並未選擇辯駁,而是買來同等黃金,還給了失主;有人誹謗他與嫂子私通,他也只是告訴大家自己並沒有兄長,便沒有繼續辯解,也沒有追究此事。直不疑的性格可見一斑。正因為性格內斂,品行忠厚,直不疑的官聲一直不錯,逐漸升任太中大夫。
“七國之亂”時,直不疑以兩千石官員的身份,率軍參與平叛戰爭,因功升任衛尉,獲封塞侯。在衛綰升任丞相後,直不疑繼任御史大夫一職。
漢初沿用秦國的“三公九卿制”,在太尉一職被廢除後,丞相和御史大夫便成為百官領袖,不僅地位尊崇,而且職權極大。
漢景帝此時雖然年僅四十多歲,但卻時常患病,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這讓他不得不將開始安排身後事,將皇位的傳承提上日程。
劉舍擔任丞相數年來,雖然也算盡忠職守,但他與功勳集團的關係卻太過密切了。劉舍的父親劉襄,便是曾經的項氏宗族將領項襄,項羽兵敗自刎後,項襄等宗族投降劉邦,後被劉邦賜予劉姓,獲封桃侯。劉襄雖非西漢開國功臣,但卻是開國功侯的一員,自然與他們關係密切。
至於衛綰和直不疑,不僅是寒門出身,與功勳集團毫無瓜葛,而且性格敦厚,為官謹慎,正是輔佐新君的合適人選。
從後元元年(前143年)至後元三年(前141年),西漢境內地震、旱災、瘟疫等災禍不斷,糧食欠收極為嚴重,為了應對災情,漢景帝於後元二年(前142年)詔令內史和各郡不許用糧食餵馬,違者將馬匹收歸官府,並詔令全國節約用糧,嚴禁新糧收穫以前將口糧吃完,同時再度減少駐京列侯,讓他們返回自己的封國。十月,漢景帝又下令將劉邦長陵附近的官田租給百姓耕種。
後元三年(前141年)十月至十二月,接連出現特殊天象,漢景帝亦患病,且病勢越來越嚴重。正月,劉啟勉強支撐病體,為皇太子劉徹舉行了加冠典禮,十餘日後,在位十六年的劉啟病逝,遺詔賜給諸侯王以下至平民應該繼承父業的人每人爵位一級,全國每戶一百錢,將後宮宮人遣散回家,並免除其終身的賦稅。
由於在處理晁錯、周亞夫等人問題上的態度,不少人都認為漢景帝是一位刻薄寡恩、冷血無情的帝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以在位十六年間的政績而言,漢景帝無疑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守成明君。
政治層面,對外採納晁錯的削藩策,雖釀成“七國之亂”,但也憑藉著平叛之威極大削減了諸侯國的權勢;對內則透過迫使周亞夫辭相,乃至最終被殺,雖然略顯刻薄寡恩,但卻基本終結了自西漢立國以來便存在的皇權與相權之爭,使得皇權在權力博弈中佔據上風。透過對外壓制諸侯王,對內壓制相權,極大加強了集權。
經濟層面,漢景帝繼續沿用重農輕商國策,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並允許居住在土地貧瘠地區的百姓遷居到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