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節(第4/5 頁)
將大致的用途告訴工部之後,這麼多人,總能有人找出正確的配方,至於原料和價格問題就更不用擔心了,作為六部之一,又是受皇帝的命令去研發一種用途廣泛、利國利民的東西,工部不差人也不差錢,底氣足得很。
在沒有外敵作亂的情況下,國內有什麼事情朱常洛大可以慢慢來,不著急。
如果一切都按照計劃發展,那朱常洛日後的生涯可以說是平靜無波,枯燥如死水一般了。
而泰昌二年發生的荷蘭艦隊侵佔澎湖事件,在令人訝異與不快之餘,不得不說,也給大明帶來了新的改變。
明初鄭和下西洋,如此龐大的船隊,比之麥哲倫、哥倫布等人環遊世界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單純的是比較船隊的話,那麼哥倫布等人的船隊是絕對不可能與鄭和下西洋時所用的寶船相比的。
事實上,寶船雖然是木船,但是無論是穩定性還是其他的方面,都和後世科技進步後的鋼鐵大船有得一拼,即使是後世的科技,在沒有突破性技藝的存在時,也不一定能製造出承載量如此可怕、又能安然地做長時間航行的寶船。
再加上大明和滿清不一樣,多年和倭寇作戰,以及官方與洋人的貿易行為——是的,雖然說不準私人下海,而且倭寇橫行之後,為了安全,也沒有多少家底不厚實又沒經驗的人敢貿然行動,但是官方就不一樣了——都給大明的海軍作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再加上荷蘭艦隊在萬曆年間就已經佔過一次澎湖,被大明打退了,這一回也算是一回生兩回熟。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隨著荷蘭佔澎湖的訊息同時傳來的,是大明海軍戰敗的戰報。
雖然說倉促之下,由立功心切的中層將領帶領發起的反擊似乎是不太靠譜的樣子,但是大明做了這麼多年的□□上國,即使不是明軍的全部戰力,也不是讓人來打臉的。
而且失敗的戰報送過來之後,也不知哪幾位閣老被走通了關係,居然還拿著朱常洛之前下發武事詔,導致有許多人跑到遼東邊境去的事情做藉口,說許多人被轉調到邊境去了,新兵們落得這麼個結果也是情有可原的。
朱常洛:excuse me?所以說這一切反而成了我的鍋了?誰想給我扣的鍋?給我站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他!
一切能依靠人數碾壓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再加上朱常洛對這件事超乎尋常的關注度,很快,荷蘭的主事人就全都被俘虜,並且獻到了京師。
他們並不是那種荷蘭政府官員,雖然某些人身上也有爵位,但是主體上他們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用的雖然是軍艦,但是如今在海上稱王稱霸的海上馬車伕能調動的艦船本來就不少——不過既然他們用的是木艦,朱常洛也就能放心地讓大明用技術碾壓一切了——有爵位的人,本身也是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公司”,有軍艦就更不稀奇了。
大明,或者說東南亞地區,一直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地方,荷蘭人選中了澎湖以及之後在歷史上被其佔據的臺灣,也是因為地理優勢,其地能作為荷蘭對大明、日本以及其他的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把控點。
朱常洛不關心荷蘭人佔澎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商業貿易以及利益,但是他關心歐洲的局勢。
能在大明混出頭的傳教士,最起碼離他們的家鄉也已經數年了,有些人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回到歐洲看一眼。
這個時期的歐洲處於什麼時期,朱常洛還是記得很清楚的,很可能短短十幾年就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既然出現了荷蘭人,他自然希望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和歐洲有關的最新訊息。
這或許對遼東那些人的西進目標有什麼幫助,要是歐洲現在亂得很的話,穿過草原就能與其接觸,遼東那些諸侯王、貴族對草原之地沒興趣,那對更遠的肥沃土地呢,也沒興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