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張騫歸國(第3/4 頁)
為現代人,我已經很難想象,當初匆忙出逃匈奴的張騫一行人,在物資準備並不充足的情況下,是如何僅憑兩條腿,走過這段人煙稀少艱難旅途的,更無法得知,在風餐露宿、缺乏淡水和食物的情況下,到底有多少人葬身黃沙、冰窟。
張騫抵達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表明了自己漢朝使者的身份,大宛國王看著站在自己身前,這群衣衫襤褸之人,根本無法將他們與一個國家的使者聯絡起來。為了化解大宛國王的疑慮,張騫只好將自己一行人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的種種遭遇講述了一遍,大宛國王在恍然大悟的同時,內心深處更是對張騫等人敬佩不已。
由於對中亞地區太過陌生,張騫希望大宛能夠派人帶領自己前往月氏,並表示如果今後自己返回漢朝,一定會稟明皇上,送給他很多財物作為酬謝。大宛國王早已風聞東方大國的富庶,很早便想與漢朝通使往來,奈何兩國之間被匈奴阻隔,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在證實張騫漢朝使者的身份後,大宛國王本就十分高興,再加上對於張騫等人的敬佩,對於他的這個小要求,自然不會拒絕。
在對張騫等人進行了一番熱情款待後,大宛國王派出的嚮導和翻譯,將張騫一行人送到了康居,並向康居王說明了情況,於是康居王又派人將張騫等人送到了大月氏。
歷經千難萬險,好不容易來到了出使的目的地,張騫立即求見月氏國王,向他表明了自己漢朝使者的身份,以及自己出使的目的。月氏國王對於漢朝使者不遠萬里來到月氏,的確感到十分高興,但對於漢朝夾攻匈奴的提議,月氏國王卻遲遲沒有表態。
原來,大月氏人西遷之後,擊敗了當地原住民大夏國,奪取了媯水流域肥沃的土地。較之原來西域的土地,這片新的國土無疑要更加肥沃,物產也要更加豐富,又沒有了外敵侵擾,原本對匈奴極為仇視的大月氏人早已改變了態度,不願再參與到連綿不斷的戰爭之中。
更為重要的是,遠遷中亞的大月氏,距離匈奴和烏孫已經十分遙遠,即便他們想要和漢朝聯手擊敗匈奴、奪回失地,出兵路線也太過遙遠,而且與漢朝也很難做到守望相助。因此,在分析利弊之後,月氏國王最終還是拒絕了張騫的提議。
歷經艱險方才抵達月氏的張騫,自然不願就此放棄,為了勸說月氏國王同意自己的提議,他又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的時間,一方面帶著侍從四處走動,詳細瞭解中亞地區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期間甚至南下抵達了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另一方面則不斷對月氏國王進行遊說。
元朔元年(前128年),在始終無法勸說月氏國王答應出兵匈奴的情況下,張騫不得不放棄遊說,帶領一行人重新踏上歸途。
在返回漢朝途中,張騫為了避開匈奴勢力,他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是在當地人的指引下,重新制定了一條路線。張騫原本決定向南繞行塔里木盆地南部,順著崑崙山北麓,經莎車、于闐、鄯善等國,再透過羌人生活的青海地區返回漢朝。
張騫選擇的這條路線原本十分安全,但讓他沒有料到的是,生活在青海地區的羌人竟然也已經淪為了匈奴的附庸,結果張騫一行再度被匈奴騎兵所俘,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元朔三年(前127年)冬,軍臣單于去世,匈奴爆發內亂,張騫這才趁機和堂邑父逃出匈奴控制範圍,重新返回了漢朝。
從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到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張騫的這次出使不僅歷經十三年時間,更有大量隨從不幸葬身途中,當初出發的一百多人,歸來時僅剩下了張騫和堂邑父兩人。
由於時間太過久遠,以至於漢武帝在得到稟報時,竟然一時間沒有想起張騫是誰,片刻之後這才反應過來,連忙下令召見。
時隔十三年後重新相見,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