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桑弘羊(第1/4 頁)
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貶秩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代僅筦天下鹽鐵……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巡海上,並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鉅萬計,皆取足大農。
——《史記·平準書》
從元鼎五年(前112年)到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在短短四年間,先後向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方向用兵,攻滅了南越、東越、且蘭、衛氏朝鮮等國,降服了夜郎、滇國等南方夷人,趕走了邊境滋事的西羌部落。
漢朝之所以能夠連番對外用兵,甚至在同一時間段內向多個方向用兵,除了軍事實力強大這個因素外,與朝廷財政的好轉同樣密切相關。
漢朝財政之所以如此充盈,則主要歸功於一個人,那便是漢武帝身邊的財神爺——桑弘羊。
桑弘羊於漢景帝年間,出生在洛陽的一個富商家庭。洛陽自秦漢以來,便一直是個歷史悠久的商業大都會,悠久的商業傳統對洛陽的民俗產生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洛陽作為東周都城,當地人文薈萃,又流傳有蘇秦刺股、佩六國相印等的傳說,這都對幼小的桑弘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出身商人之家的桑弘羊,受家庭因素影響,從少年時期開始,便經常幫助家庭進行理財,具有十分強大的商業頭腦。但同時,他又不甘心一輩子只做個商人,出將入相、封土拜爵的出仕立功思想,同樣牢牢佔據著桑弘羊的頭腦。
漢景帝末年,年僅十三歲的桑弘羊,便因“精於心算”而名聞洛陽,漢景帝為此特別將其選入朝廷,擔任侍中,讓其跟隨在漢武帝身邊伴讀。正是由於這層關係,漢武帝即位之後,桑弘羊憑藉多年來與漢武帝形成的親密關係,迅速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得力助手。
元狩三年(前120年),漢武帝為了解決長期戰爭帶來的財政虧空問題,開始推行鹽鐵官營政策,並任命大鹽商東郭咸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專門負責此事,桑弘羊則因善於計算經濟問題,以侍中身份參與其中,負責“計算”和“言利”之事,由此開始參與朝廷財政事務。
元鼎二年(前115年),桑弘羊被提拔為大農丞,成為大農令的副手,統管會計事務。
出任大農丞以後,桑弘羊先後主持參與了鑄五銖錢、西北屯田、假民公田等事務,其中五銖錢我們此前已經提過,作為漢武帝幣制改革的重要一環,五銖錢的推行解決了漢初以來幣制混亂的問題,為穩定國家經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所謂西北屯田,便是在西北邊塞的軍事要地,派遣軍隊進行屯田,一邊從事於農業生產,一邊保衛邊塞。漢文帝時,朝廷採納晁錯的“移民實邊”建議,在邊地實行民屯,以增強邊塞地區抵禦匈奴軍隊的能力,桑弘羊則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軍屯的策略,朝廷先是於元鼎六年(前111年)派遣吏卒五六萬人,到今甘肅永登一帶屯戍,由於效果突出,此後又不斷推廣至上郡、河西和武威、張掖、敦煌、酒泉等地,人數更是增加到了六十餘萬,該策略既發揮出了安置流民、開發西北邊疆、減少軍費開支和鞏固邊防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大大緩解了朝廷的財政支出壓力。
所謂假民公田,就是國家將一部分官田,以租借的方式分給喪失土地的貧民,然後向他們徵收相當於田租的“假稅”。該措施的推行,一方面使得朝廷妥善安置了貧民、流民,改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一定程度緩解了民間矛盾,另一方面則為國家增加了假稅收入。
秦始皇時,朝廷推行“黔首自實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此舉雖然極大的刺激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但困擾封建王朝上千年的土地兼併問題也隨之開始出現。
從漢初到漢武帝,西漢的土地兼併情況已經日益嚴重,再加上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