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刮目相看(第2/3 頁)
片大規模宣傳時,影評人紛紛在專欄裡嘲笑這是外星人版的二戰、除了爆炸什麼都看不到的話,他的臉色更黑了。
影片確實有很多爆炸,而且是接連不斷的爆炸,但這些爆炸不是為了爆炸而爆炸,如此大規模的搶灘登陸戰,如果沒有爆炸,那才是笑話,最為關鍵的是,這些爆炸完全捨棄了《獨立日》和《勇闖奪命島》那種非常誇張的方式,在保留一定視覺衝擊力的同時,顯得異常真實。
相比之下,坐在他旁邊的肯尼斯?圖蘭眼中少了些偏見,能以相對更公允點的角度審視已經看到的畫面。
在這段戰爭場面中,杜克?羅森伯格明顯摒棄了以往慣用的拍攝製作模式,史無前例的使用紀錄片式的鏡頭展示戰爭——用手提攝影機搶拍登陸場景、齊腰高的跟拍角度、迂迴晃動的畫面、個人化的面部特寫、快慢鏡頭的組接、運用蒙太奇技巧中的重疊剪輯將零碎的搶拍鏡頭組接連貫……
一切的一切,構成了恐怖戰場的駭人場面,也造就了影片獨有的鏡頭表達。
手提攝影機鏡頭的廣泛運用,使得影片鏡頭的畫面角度處於平行狀態,或者是相對於被拍攝物呈現出四十五度角,這種接近人觀察物體的角度,令銀幕上的人、物以及事件更加真實可信,。
作為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專業的畢業生,以及在好萊塢做了一段時間副導演的安娜,有著同樣的感受。
隨著近乎於士兵的視角,像她和艾琳這樣的觀眾,被導演杜克?羅森伯格身臨其境的安置在奧馬哈灘頭,感受槍林彈雨的威懾,體驗戰爭的殘酷血腥!
“這不像是杜克的電影啊!”
儘管看過預告片後,艾琳?蘭黛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現在還是忍不住的驚訝。
沒有美麗的廣角鏡頭,沒有超大的大場面,沒有炫目的運動鏡頭,沒有凌厲的剪輯風格,沒有火爆的特效爆炸……
如果不是非常確定導演就是杜克?羅森伯格,艾琳絕對會認為這是其他人的作品。
但是,她沒有失望,影片一如既往的精彩好看,即便血腥的有點噁心。
“艾琳,你應該為他感到高興!”
聽到好友的話,艾琳疑惑不解,“為誰?”
“杜克?羅森伯格啊。”安娜壓低聲音,“你們不是朋友嗎?在我看來,他風格轉變的第一步非常成功,說不定這部影片會成為他的代表作。”
這是安娜的真實看法,僅僅是這段開頭大戰,就足以鑄就影片的史詩格調,只要後面的敘事不崩掉,這部影片必然會成為戰爭片中的經典,甚至是最為經典的一部。
就在安娜和艾琳趁著戰爭戲告一段落,竊竊私語了幾句的時候,肯尼斯?圖蘭還在對影片進行分析。
這很難說是杜克?羅森伯格式的電影,風格的轉變確實很明顯。
很顯然,杜克?羅森伯格認為大場景不能很好的傳遞出戰爭的恐怖感,所以他沒有使用多少廣角鏡頭來展示全面的戰場,嚴格說起來只是在戰爭結束的時候穿插了一回全景——鏡頭由已經搶佔灘頭計程車兵,漸漸搖到充斥著車輛、船隻和屍體的海灘,最後定格在一個揹包上印有‘瑞恩’字樣的屍體上。
除此之外,影片更多的採用了中景,以及中近景和特寫,比如米勒上尉顫抖的手和士兵緊張恐懼的臉等等,然後杜克?羅森伯格把這些中近景與特寫放在銀幕上和觀眾眼前,使戰爭中的死亡真實到讓人震撼,讓人無法接受。
在這裡,死亡來的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快,沒有不切實際的僥倖,沒有中彈後還活蹦亂跳的英雄,沒有臨死前的垂死反擊,這些死亡段落的放大,輕易就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傳達出戰爭的恐懼、悲慘與人性的沒落。
用戰爭的慘烈,來表達反戰的思想,手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