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殺人於無形(第2/3 頁)
道:“大衛-芬奇風格沒有問題,但有一點,自從成名作《七宗罪》之後,大衛-芬奇拍攝的電影作者風格過於強烈,商業上並不算成功,比如《搏擊俱樂部》。”
“這也是我的疑慮。”羅南左手食指緩緩敲擊著沙發扶手:“但我現在想不到比大衛-芬奇更加適合的導演,把這個專案交給新人導演的話,恐怕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
喬治-克林特又說道:“從劇本和你的目標計劃書中能看出,這片子需要純熟的導演技巧,特別是其中的風格和關鍵情節的處理,非常考究導演的能力,我建議不要使用新人導演。”
羅南同意喬治-克林特的看法,說道:“我找個時間,會親自跟大衛-芬奇談談,先看看他的想法再說。”
至於曾經考慮過的史蒂芬-索德伯格,羅南自動排除了,這位光頭導演的個人風格更加強烈。
黑暗風格的電影,特別是黑暗中帶著點反諷主流價值觀的電影,感覺大衛-芬奇更加合適。
劇本目前有兩種結局,第一個結局是女主角在掙扎中死去,這無疑非常符合主流價值觀取向,採用非法手段取得成功的壞人,當然不能有好結局。
但第二種結局,就是對主流價值觀和美國夢的暗諷了。
甚至,採用哪一種結局,會造成電影的風格也完全不同。
第二種結局,女主角光彩耀人的活在紐約這個超級大都市,比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要成功,而且也是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功,畢竟這一行做到頂級不可能單純依靠死魚躺就獲得成功,肯定需要千錘百煉……
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嘛。
真的是好大一個美國夢。
羅南甚至設想過,最有趣最惡搞的情況,應該是讓這片子與《當幸福來敲門》一起上映,同時在影院中放映,讓觀眾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國夢。
想想觀眾和媒體的反應,絕對非常有趣。
當然,這樣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兩部片子全部轟然倒塌,以一敗塗地的結局收場。
從投資人和製片人的立場出發,羅南只能把這些當成惡趣味,不可能真的去那麼做。
畢竟,他不止是要為自己的投資和公司負責,也要為劇組所有付出努力的主創人員負責。
至於第二種結局帶來的風格會不會無人接受,羅南倒是不怎麼擔心,其實有多少人認定美國夢的美好,就有多少人看透美國夢的虛偽。
暗諷主流價值觀取得成功的電影有不少,而且這種暗諷不是觸及那些紅線型別的價值觀,比如歧視,比如女權等等。
要是一部電影暗諷這些,純粹屬於自己找死。
其實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夢就漸漸在一大批觀眾心目中淪落到快要與華盛頓當局一樣的地位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麗人》也算是這種型別的片子。
曾經大衛-芬奇執導過不少這樣的電影,那部《消失的愛人》對於家庭婚姻的暗諷,簡直快飛上天了,影片從始至終都反射出一個主題——婚姻的厲害之處在於殺人於無形!
女主角有句臺詞叫人印象深刻,說全社會都同情孕婦,孕婦很難得嗎?不就是躺下來兩腿一分……
這部電影票房和口碑同時爆炸,風格黑暗到濃郁的同時,還叫人看得異常歡樂。
不知道有多少人,當看到裴淳華出演的女主角在後半段出場時,會一直笑個不停……
或許這就是大衛-芬奇的功力所在。
羅南想到這裡,決定讓人聯絡大衛-芬奇,跟這位風格獨特的導演親自談談。
大衛-芬奇的價值不在於一部電影,如果能合作的話,拍完這一部還可以再拍《消失的愛人》。
還有奈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